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世博会场馆概述(原创)

上海世博会场馆概述(原创)

上海世博会场馆概述中国国家馆展馆外观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体构思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

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中国元素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

“我们称她为‘中国红’。

”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

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译“东方之冠”坐落在世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

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

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

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

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出现。

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

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

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

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中国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

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

”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造型,他们从中国的绘画到雕刻,从出土文物到江南园林,从象形文字到京剧脸谱,每一个文化符号似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个符号似乎又都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境界。

经过百般琢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对建筑设计师启发很大,于是决定从其入手,终获成功。

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

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如果俯瞰中国馆的设计,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城市棋盘式的布局,即所谓“九宫格”结构,与历史上唐长安城、皇城、故宫形成呼应。

其文化底蕴则来源于周代王城的形制理论,《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设计者们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

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

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

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

建筑数据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

形成以南北向主轴的统领空间,构筑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可谓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其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用钢材达2.3万吨。

中间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

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

官方建筑描述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技术尺寸这次的中国馆,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

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

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性柱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

为提供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

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

钢结构焊接特点及难点中国馆所用的工程结构钢材以Q345B和Q345GJC为主,均属低合金高强钢,这在目前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比较普遍,焊接性能较好。

只是随着强度等级的增加,焊接的难度亦会增加。

根据目前的资料,中国馆中需要焊接的最厚钢板达到60mm,属于厚板焊接。

还要考虑到巨型钢材斜撑的焊接收缩问题,需要针对评估。

虽然整个塔楼结构高度为68米,并不算高。

但由于结构大悬挑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高空焊接作业为离地几十米的凌空作业,焊接条件十分险峻。

同时,国家馆工程的收尾阶段刚好是12月冬季,还需要考虑冬季高空焊接的应急防护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馆就是“构件截面大、钢板厚,现场高空焊接量大”。

尽管如此,施工方还是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中国馆的建设与验收!由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要求施工,并邀请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机构SGS进行无损检测焊接工艺检验。

经SGS对现场的工字梁及箱型梁对接焊缝、T型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其超声波探伤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余下2%亦于完工前全数完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谓“施工质量过硬,让人刮目相看”。

设计控制范围位于浦东B片区世博轴东侧,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面积为6.52公顷。

地块内西北侧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并设周家渡站。

容量控制规划地上建筑为永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3000平方米。

展馆分为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个部分。

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建筑控制建筑密度控制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

绿地率控制设计控制范围内的绿地率不小于25%。

建筑后退控制展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以及云台路的道路红线距离均为8米,轨道交通8号线东侧控制线作为建筑后退上南路的控制线:相邻建筑问距需满足消防要求:沿集中绿地和活动广场的展馆主要出入口建议采用局部底层架空形式。

建筑高度不大于50米(可根据具体方案做微调) 。

地面标高控制街坊地面标高高于周边道路设计标高0.2~0.3米。

地下空间控制中国馆国家馆地块地下开发不超过3层:地下空间西侧与轨道交通8号线的预留出入口和连通口(设计标高-3.4米)相连;南侧及东侧预留出入口,保留和会后周边地下空间开发连通的可能性;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衔接。

节能环保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喷涂了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

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

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

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新加坡馆外形如同灵动音乐盒的新加坡馆,由四根支柱撑起,其内部形状各异的展厅,通过缓坡和楼梯巧妙地连接起来。

音乐喷泉、视听互动以及屋顶花园的特色花卉景观,形成了一曲完美的协奏。

新加坡馆外广场上的喷泉,是“城市交响曲”的序曲。

在葱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的聚散起落将为夏日的上海世博会带来清凉而悦耳的韵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