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实施方案.d o c-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校工学结合实施方案(2013年试行版)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紧紧依靠渤海化工园各大中型化工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化工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基本原则1、分专业实施的原则。
工学结合方案在遵循统一教学安排的基础上,要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
2、校企共建原则。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
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能力本位原则。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4、“双证书”原则。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5、职业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工学结合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化工生产工艺操作,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异常情况,培养基本工艺计算能力,了解化工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操作、一般工艺分析和基本工艺计算的方法。
(2)学会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管件与阀件、电器与仪表、机器及设备的使用。
(3)了解化工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常识,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和节能要求。
(二)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典型化工生产装置的维护及正常运行操作,并能正确处理常见故障。
(2)能正确控制化工生产工艺过程,掌握基本工艺计算技能及具有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3)了解化工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并具备初级管理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结合化工行业特点,树立劳动观点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节能意识,培养文明生产的职业道德。
(2)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和要求(1)化工工艺操作基本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方法及过程控制。
了解计算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生产中“三废”治理技术。
能识别各类管件、阀件、仪器仪表及设备,初步掌握各类常用阀件及主要仪器仪表的使用。
能在具体方案指导下,对化工产品进行工艺改进的试验操作。
能正确记录生产日志及各类生产台账。
(2)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正常操作、维护及故障处理能力了解各生产岗位的相互联系。
掌握常见化工生产装备(至少1~2类)的维护与保养,开车、停车及正常操作。
具有判断常见化工生产装备(至少1~2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典型事故的处理操作。
(3)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基本工艺计算技能了解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工艺计算方法。
掌握反应转化率、选择性、产品收率、消耗定额、装备生产负荷等基本化工计算。
(4)初级企业管理的能力了解车间生产成本核算的初步知识。
具备车间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
4、工学结合方案整体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四、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选修课主要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
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
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
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
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1。
(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1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
附开设课程内容及要求:各级部可参照本方案制定教学部制定本教学部方案。
五、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
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
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
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
5、顶岗实习的安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首先,根据化工工艺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依托化工行业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对寿光联盟集团、墨瑞化学、鲁清化工、卫东化工等化工企业的调研和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析,选择这些企业中的6名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化工工艺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化工生产操作控制、产品分析检验、设备使用与维护三个核心工作岗位。
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27项典型工作任务,并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其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对 22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确定了8个行动领域。
再次,将归纳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8个行动领域转换为8个学习领域。
最后,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结合潍坊区域内海洋化工企业生产特点,重点围绕海洋化工及系列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合作企业典型化工产品生产为载体,按照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的以产品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第5学期,学生主要结合订单企业进行校内实训和企业顶刚实习,校内实训由校内专任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主要有专任教师指导,企业顶刚实习则根据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合作订单企业生产产品的不同,主要是企业产品的工艺操作规程和特殊设备操作法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来指导,系统学习订单企业产品生产技术。
一是整合课程内容,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为1门《化学基础》课程;将《工业电器》、《工业仪表及自动化》2门课程整合为1门《工业电器与仪表》;将《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成便于进行项目教学的《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和《化学实验技术》2门课程;二是将课程建设与企业密切结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合成氨及尿素生产技术》、《卤水加工利用生产技术》2门合作企业必须的技能训练项目校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六、教学组织与管理(一)、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表(二)、学时和学分要求化学工艺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学做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理念,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立了与之配套的保障机制,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组织机构,突出持续性、全程性监控特点,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