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

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

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
魏幼林
“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

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闽南人民,用心灵和智慧创编和流传了许多脸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闽南童谣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童谣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简短易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它既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

把闽南童谣引进教学
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童谣中,有游戏题材的《抛沙包》,有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一瞑大一寸》,有将文字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连锁歌》,有概括动物特性的《十二生相》、《小蜜蜂》、《田鸽仔》、《白鹭鸶》,还有过中秋节搏月时唱的《中秋饼》等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赞美传统美德,如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反映现代人生活情感内容的题材也都融进了民歌童谣中。

如由本地音乐工作者创编的《厦门八大景歌》、《文明歌》、《扒龙船》、《果子歌》、《月亮月光光》、《看新娘》等等。

这些民歌童谣写得很逼真、很生动,符合现实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青少年甚至儿童也在追赶时尚,迷恋流行歌曲,闽南童谣几乎已经被遗忘了,我们的先辈一代一代传唱的歌谣,到了今天却没有几个人还能记得,更不用说传唱了。

然而当今艺术界,无论国内国外都把振兴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作为音乐创作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匈牙利的柯达伊、德国的奥尔夫,他们的教学法都是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通过学习民族的民间音乐传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把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

传承本上音乐文化,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研究的课题。

学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乡土民谣的一个重要阵地,音乐教育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学得以完成。

有幸的是,我们学校从 2001年3月起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诱导小学生走进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实践——闽南民间音乐进课堂探
索》,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造就一代具有扎根本民族又向世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编写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
编写一套系统的由浅入深的乡土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

我们音乐教研组经过艰苦的努力,收集、挖掘、整理、编写出小学1——6年级乡土教材(试用本),同时逐步也配置配套教学的音像材料。

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编排设计时,主要把闽南童谣作为低年级教材内容。

童谣最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体验,使他们乐学易会,以至有不少专家呼吁“逾早学音乐逾好”,如果我们抓住童年时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耳闻目染,朗读、吟唱、感受民间童谣,学生会在无意识中,适应环境,并且把所见所闻记入头脑。

童年时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利用儿童早期教育的优势,让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继承当地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中华灵魂和全球视野,是我们进行闽南童谣教育的宗旨。

创设多种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把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和校本乡土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是唱着什么歌谣长大的,是哼唱着什么歌谣过日子的。

l、互教互学教学法
演唱闽南童谣,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必须用方言来演唱。

方言是最自然、最有亲和力的语言。

闽南童谣语言质朴、自然、率真,用方言朗读,朗朗上口,演唱出来韵味无穷。

而我们所授课的班级,有1/3的学生祖籍是外地的,另外2/3的学生来自福建各地,由于八闽“乡不同语,村不同俗”,也很难说出纯正的厦门方言。

加之平时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说普通话,对课堂上用家乡话演唱故乡童谣,同学们都亲情倍增,跃跃欲试。

为了解决学习闽南童谣的方言难题,我们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调动班内厦门土生土长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轮流当小老师为同学们做示范朗读,同时也纠正老师所学不纯正方言。

这样生生互教互学,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了互动互促,不仅贯彻了审美教育的相互交流性原则,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而且创造了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意象图示教学法
闽南童谣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很多学生不懂闽南方言。

而童谣里意象又相当丰富。

我们就利用图画的直观性特点,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歌词。

如闽南童谣《火金姑》是一首连锁歌,以拟人的描述法,从邀请萤火虫来喝茶开始,以各种食物的特性和声音的趣味来制造丰富的意象。

它后一个
短句扣前一句的韵脚,配上一个押韵的食物名称,听起来非常有趣味。

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简笔画:一只萤火虫,一碗茶,还有香蕉、龙眼等水果,学生眼看着简笔画,耳听着音乐的旋律,手击相应的节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里贯彻了审美教育的形象性原则。

3、图形节奏谱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件打击乐器,学生用乐器节奏和着闽南童谣的旋律演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音乐之中。

如采用图形节奏谱感受闽南
击乐器。

学生依据图形打击节奏,感受旋律独特的风格特点,领悟闽南童谣中那充满生活情趣,以及诙谐幽默的文化内涵,在多种感官参与中感受学习童谣的快乐。

这里贯彻了审美教育的愉悦性原则。

4、声势律动教学法
采用声势律动导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肢体的律动,视觉的律动,思维的律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歌谣的理解与感受,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律动中感受音乐旋律美,体验闽南童谣的风格特点。

如学习闽南童谣《大头仔》,这是一首传统歌谣,诙谐幽默,反映孩子们嬉戏玩耍,无拘无束的心情。

根据这首歌谣的特点,我设计了拍手、拍腿、双手绕圈、跺脚、耸
图做律动,和着音乐做律动,唱着歌谣做律动,感受到民间童谣的乐趣,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全
身心地投入学习和表现,从而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这里调动了学生的语言反应、肢体反应和内心反应,贯彻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原则。

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辐射,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组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我们以“家乡的童谣” 为主题,开展了全校性的歌咏比赛,选择了闽南童谣《水蛙仔子》、《炒米香,强强滚》、《烧肉粽》、《月姐姐》、《大头仔》、《月亮月光光》、 《放鸡鸭》、《羞、羞、羞》等优秀曲目,各班级用不同的形式参与了表演。

有的班级由本班学生用民族乐器伴奏;有的采用领唱、合唱的形式;有的用打击乐器伴奏;最可爱的是低年级小同学的表演,他们用歌表演的形式边游戏、边做动作、边随口念童谣。

台上表演《天黑黑》,台下的观众也跟着一起唱,整个校园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全校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旋律之中。

家乡的童谣感染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感染了前来观看的家长和过路的行人,有位家长激动地说:“当我们听了孩子们唱起天真烂漫的童谣,就想起我们孩提时有趣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还和厦门老年艺术团的爷爷、奶奶们同台演出,老少同乐,兴致盎然。

浓浓的乡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音乐课外活动还包括校外活动。

由于厦门特殊的地域文化,我们充分利用闽南童谣的文化功能,带领学生开展校际交流和海峡两岸交流,充分利用传统美德、民间习俗和乡土亲情,加强团结,呼唤统一。

例如我们与金门岛的中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就收到了文化的、教育的、伦理的、政治的良好效果。

让小学生们更加感受到闽南童谣的美学价值,学习、演唱、传播闽南童谣的兴趣更浓了。

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合理运用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会多闽南童谣给他们带来的智慧、艺术和快乐。

我们所创造的教学艺术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与整个音乐教学是一致的:为了“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儿童也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唱歌。

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音乐教育要从民族传统音乐抓起,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又要从当地民间童谣抓起。

这里运用了人类童年回忆的文化发生学,也利用了地域、年龄相近的文化亲和性。

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审美教育的规律。

当地童谣教育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民族文化的根深深植于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而诱导他们从厦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把闽南民间音乐唱进每一个与我们交往合作者的心里。

(作者系厦门第二实验小学音乐高级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