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校园建筑——中法中心调研报告

同济校园建筑——中法中心调研报告

同济校园建筑——中法中心调研报告零九建筑一班郑攀0903012010/10/20同济校园建筑——中法中心调研报告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南角,建于2006年。

它是由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致正建筑工作室的张斌、周蔚老师所设计,为迎接2007年同济百年校庆而建。

建筑贯穿了“二元统一、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多重的空间,独特的造型、丰富的意蕴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中法双方合作开展教学、科研,举行文化、艺术、科技交流活动的绝佳场所。

以下是中法中心的一些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建筑师:张斌、周蔚建设地点: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上海四平路1239号总平面图设计时间:2004.03——2006.09建造时间:2004.12——2006.09基地面积:9204平方米占地面积:3142平方米建筑面积:13575平方米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部分钢结构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5层主要用途:教学、办公、学术交流主要用材:耐候钢板、无机预涂装板(水泥纤维板)、清水混凝土、型钢、铝材、平板玻璃、木材工程造价:6,000万人民币(估)模型表现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进行分析。

一、建筑概念、主要平面功能布局、立面造型及结构形式建筑师张斌在解释他的概念时这样说:“这一项目被看作建筑形式系统对内部使用功能和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更广阔的文化语境的创造性整合利用一个“双手相握”的图解的潜在“二元并置”结构来组织整个建筑的相关系统以达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

”“双手相握”的造型和“和而不同”的内涵贯穿在作品设计始终,旨在体现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和谐存。

怎么理解这个“双手相握”以及“二元并概念模型2置”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由一锈红色体块与白色体块(在概念模型中被表达成了蓝色)穿插组成,两者都往北部延伸至两者叠合,这延伸叠合的动作表达了一种握手的理念。

而且可以理解这两个体块是一种并置的关系。

他们相对独立却又于北部贯通,造型不同却又逐渐走向融合。

“功能、空间与材料上不同层次的并置关系可以表现出两个不同文化的并置关系,而这也是二元结构…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过程。

”张斌表示。

建筑的概念颇有深度,那么建筑平面及功能又是怎么处理的?建筑师认为,教学、办公、学习本来就是亦分亦合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到,建筑布局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三者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红白两体块于南部围合了一个朝西部开敞的庭院(正对着学校的129礼堂前上面从左至右分别为地下层平面,底层平面,三层平面;下面为功能分析图3部),这为室内提供了优美幽静的景观氛围。

在建筑中行走,你会发现锈红色体块的大斜坡是整个造型最具特点的地方之一。

在建筑内部,它反映为贯穿5层平行屋面上行(当然在各层有楼梯平台辟为休息与交流空间),我认为这种内部空间能够反映外部造型的做法让人对建筑有清晰的把握,获得建筑的愉悦,值得提倡。

在立面造型上,毋庸置疑中法中心有足够的独特性。

摒弃了现代主义方盒子的单调,中法中心可谓“一波三楼梯间照片4折”,在恰当的地方都有适当的停顿,转弯,高差也有处理,尤其是锈红色体块的大特色。

加之大面积的落地式平板玻璃朝内庭园开敞,配着乌黑浓重的窗框,映衬着几颗有意保留的古树,清澈、深远,更显得法式风味十足。

而对于办公区域白色体块来说,立面则是采用了不规则的开窗,这一部份我觉得差了一些,有些意图不清。

的立面造型太怪,可它带来了丰富的室内层次,我认为无可厚非。

(上为红体块立面展开)5在上),交接边界处的处理也值得玩味。

最后是结构形式。

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并有部分的钢结构。

这样的结构形式为大面积的开窗提供了可能。

顺便一提,在建筑内部贯穿上下的粗壮的钢构件随处可见,交接、传力稳定,给人一种高技美感。

总而言之,中法中心从概念到造型,从功能到布局,均没有走寻常路线,而是由这个颇有内涵的概念发展而来,和而不同,二元并置,红白两体块从分离到穿插,到融合,空间灵动,层次丰富(其实由于大面积玻性,人在室内也对两体块关系有清晰的把握),行走于内有着明显多样的空间体验。

我认为建筑师在这些方面做得是比较成功的。

二、主要建筑用材与节点构造特色中法中心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一种抗腐蚀性能超强的钢——耐候钢,它也是我们前文所指的红色体块的主要外墙用材。

经考察,它的表面是一层锈红色物质,摸上去十分粗糙,质感十分特殊。

据资料,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介于普通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低合金钢系列,耐候钢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铜、镍等耐腐蚀元素而成,具有优质钢的强韧、塑延、成型、焊割、磨蚀、高温、抗疲劳等特性。

耐候钢最早起源于北美的考顿钢,目前我国各大钢厂均有生产。

“耐候钢作为建筑立面材料使用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都有一定的历史。

耐候钢板可作为立面材料使用的主要技术支撑点是耐候钢与普通钢相比其耐腐蚀性超强。

在自然气候下,耐候钢通过加入铌、钼、磷、钛等耐候性元素,使钢铁材料在锈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一层约50-100微米厚的致密且与基体金属粘附性好的氧化物层。

由于这层致密氧化物膜的存在,阻止了大气中氧和水向钢铁基体渗入,减缓了锈蚀向钢铁材料纵深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耐大气腐蚀能力。

研究表明,依耐候钢成分不同,钢构件使用环境不同,耐候钢的抗大气腐蚀能力可比普通钢提高5-8倍。

由于耐候钢表面可形成的这一特殊致密氧化层具有稳定、均匀的自然锈红色,这使它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建筑外墙材料。

”6可以说,中法中心外墙对耐候钢的运用还是比较自然的。

就色彩来说,远远望去,外墙部分色调较暗,充满红土式大地的坚实感与稳重感。

这种融于大地的自然感是很可贵的。

有趣的是,本次世博会的澳大利亚馆也大量采用了耐候钢这一外墙材料,营造红土之州的氛围。

不涉及到平板玻璃的大面积使用。

漫步于庭园,可以看到玻璃窗完整地映衬出了对面白色体块的影像,这也是使用这种材料所能带来的另一种协调呼应手法。

而对于白色体块,外墙则使用了水泥纤维板。

“水泥纤维板,又称纤维水泥板。

是以硅质、钙质材料为主原料,加入植物纤维,经过高温蒸压养护而成的一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具有良好抗压强度,在使用过程中亦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或辐射,是一种环保,无污染,耐火耐旱的建据资料,它有防火绝缘、防水防潮、隔热隔音、质轻高强等优点。

而且在现场可以看到,它采用的是干挂上去的施工方法,板与板之间有明显的留缝(如图),因此我想这种材料在施工速度上也有优势。

至于这种材料的美学优势,我想可以概括为色泽均匀,现代感十足。

节点构造方面,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更多的是采用了一种直接碰撞的办法,这一点可以从白体块与红体块水池上的底层架空明线看出。

不规则的构造柱散列、倾斜排布,支承部没有进行过多的处理,显得干净利落。

三、关于空间与维护结构、设计技术材料、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等的一些评价与意见关于空间的丰富通透性等优点,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言。

提一个小小的意见:作为交通系统的斜坡部分(直跑5层的楼梯空间)是不是占用面积太大,空间有点浪费?看着随处陈列的座椅,可以发现建筑师赋予该空间的交流意图,但实际上就我观察,学生并不会在此作过多停留。

当然这也可能跟这栋楼的使用人数太少有关。

维护结构上,对平板玻璃,这次建筑师没有吝啬成本,大胆采用了双层玻璃(如图),大大降低了能耗的损失,在隔声上也表现不俗。

在耐候钢与墙体的交接上也作了文章,4mm厚的耐候钢板后“衬镀锌钢加强筋,然后悬挂于外墙龙骨上,板间开缝后衬排水槽。

龙骨与维护墙体间为30厚挤塑板外保温层,使外墙热阻达到了《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8我认为,建筑师对于耐候钢、双层玻璃等材料的使用,显示出了持久性、节能性建筑的设计意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这样的一些材料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毕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能源紧缺的国家来说,节能总是特别重要。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上,我也看到了建筑师的一些创意。

入口处的大面积水池,庭院内刻意保留的几颗老树,这些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自然景观,而且也能调节局部小气候,达到一种相对舒适的状态,这些手法都值得提倡。

尊重基地,注重环保节能,这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不可避免的话题。

四、总结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建成,显示了中国当代一些青年建筑师对于建筑内涵、空间营造、节能设计、基地关系等方面的关注。

每次经过校园东南角,都会看到一侧是锈红色的耐候钢板墙,一侧是灰白色的水泥纤维板墙,这两个色彩不同、材质不同的建筑体渐渐走向融合,最终归为一体。

“双手相握”、“和而不同”,在这样的概念的指导下,建筑师营造出了对立统一的两体块,丰富的交汇空间,加之以考究的围合材料,细腻的景观处理,独到的节能思考,这个建筑充满了细节与推敲。

我想,中法中心无愧于国际关系的一种象征(法国总统希拉克曾亲自参与了该建筑的奠基)。

它是个意蕴丰富的建筑,默默地矗立在那儿,等待我们细细品味,学习。

1 资料来自王方戟,袁怡,范蓓蕾.折来折去——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现场感.2006-09-13;中图分类号:TU243.2(251):TU206;TU244.2(251):TU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一一I005-684X(2006)06-0090-082 老五Moderator.ABBS论坛. 2005-06-043图片来自王方戟,袁怡,范蓓蕾.折来折去——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现场感.2006-09-13;中图分类号:TU243.2(251):TU206;TU244.2(251):TU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一一I005-684X(2006)06-0090-084摄影:张嗣烨5老五Moderator.ABBS论坛. 2005-06-046引文来自中法中心前介绍碑文7引文来自百度百科8引文来自中法中心前介绍碑文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