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 ppt

鲁迅 ppt

——毛泽东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 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 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 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 朋友。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严加炎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 鲁迅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呐喊》与《彷徨》
一、创作由来: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 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 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 《呐喊》的来由。”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皆出自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 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 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 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 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 有破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 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 却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 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 用了曲笔,……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 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 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年青时候似的正做 着好梦的青年。”
(2)30年代(1930—1936):左联时期, 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纠正过左的文 学思潮;用杂文开展文化政治批判; 并完成《故事新编》的创作。
创作概况:
1.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 社出版,收集鲁迅1918—1922年的15 个短篇(1930再版时《不周山》被抽 出)。)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 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 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2.《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集1924—1925年的11个短篇。)
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 《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3.《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八则, “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包括:《补天》(1922)、《铸剑》《奔月》 (1926)、《非攻》(1934)、《理水》 《采薇》《出关》《起死》(1935)。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 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 倡文艺运动了。”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 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 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 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 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4.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年, 共23篇)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共 10篇)。
5.杂文创作:
早期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摩罗 诗力说》《破恶声论》等论文;后来 的《坟》《热风》《华盖集》《而已 集》等等。
6.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 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 不多见的现象。”
鲁迅
关于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 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 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 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 小说来》
二、小说的命名
呐喊: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还牵着 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 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留学扶桑(1902—1909):思 想初步形成期。弃医从文,启蒙“立 人”,介绍东欧及俄国文学,筹备 《新生》杂志,翻译域外小说,撰写 各体文章。
《文化偏至论》:“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
《摩罗诗力说》 :“立意在反抗,指归 在动作”
3.归国后的沉寂期(1909—1918) (1)还乡任教 1909——1912 (2)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 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
古籍整理与辛亥后的苦闷孤寂
4.创作上的喷发与辗转的生活 (1918—1927):参加新文化运动, 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奠 定了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核心地位。
(1)参加新文化运动,并任教于高校。
(2)赴厦门
(3)到广州
5.在上海:最后的10年(1927-1936)
(1)革命文学论争期(1927—1930): 与偏激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展开针锋相 对的论争,捍卫五四文学传统。
——《怀鲁迅》郁达夫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 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
生平与创作概况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自改名树人,发表 《狂人日记》时开始采用笔名鲁迅。 1.在故乡——少年时代(1881—1898)。
2.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 求学时代 (1)新式教育(1898—1902):就读于新 式学堂,接受“西学”和维新启蒙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