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陈宏州;杨敬辉;张文文;庄义庆【摘要】为探明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7.3972、10.7540和19.7834 μg/mL,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优于嘧霉胺和多菌灵;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40%嘧霉胺SC 750倍液和50%多菌灵WP 1200倍液,2次施药后21 d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0.71%、72.05%和38.95%,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优于嘧霉胺和多菌灵.%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Boscalid on tomato leaf mold.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oxicity of Boscalid, Pyrimethanil and Carbendazim against tomato leaf mold, and field control tests were also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oor tests, the EC50 values of Boscalid, Pyrimethanil and Carbendazim were 7. 3972, 10. 7540 and 19. 7834 μg/mL, respectively. Boscalid showed a better inhibitory activity to the mycelium growth of tomato leaf mold than Pyrimethanil and Carbendazim. On the 21st day after twice spraying 1200 -times dilution of 50% Boscalid WDG, 750 -times dilution of 40% Pyrimethanil SC and 1200 -times dilution of 50% Carbendazim WP, their field control effects against tomato leaf mold were 80.71% , 72.05% and 38.95% , respectively.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Boscalid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yrimethanil and Carbendazim.【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5)003【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啶酰菌胺;番茄叶霉病菌;毒力测定;防效【作者】陈宏州;杨敬辉;张文文;庄义庆【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2由褐枝孢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引起的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

自1883年在英国首次被报道以来,逐渐成为番茄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病害,在保护地内危害更为严重[1]。

目前,在世界各地番茄叶霉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发病较重[2],一般年份此病能引起番茄10% ~25%的产量损失,病害流行年份的损失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3]。

近年来,由于保护地番茄的种植面积扩大,该病发生范围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因此,必须制定综合有效的防治策略,合理施用药剂,同时也需要开发、引进与推广新型药剂。

啶酰菌胺(Boscalid)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由于具有独特的抑制病原菌呼吸作用的机制,该药剂杀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对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和各种腐烂病等非常有效,并且不易产生交互抗性[4]。

该药剂主要用于油菜、葡萄、果树、番茄和蔬菜等作物的病害防治,已于2004年在英国、德国和瑞士登记[5],2006年在中国和意大利登记用于防治黄瓜病害。

该药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国内外还鲜有报道。

为探明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并比较了啶酰菌胺、嘧霉胺(Pyrimethanil)和多菌灵(Carbendazim)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分离保存。

1.2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6],用于番茄叶霉病菌的分离、保存以及毒力测定。

1.3 供试药剂 84.39%啶酰菌胺原药(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98%嘧霉胺原药(南京德广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用适量丙酮溶解,98%多菌灵原药(上海吴淞化工厂生产)用适量0.1 mol/L盐酸溶液溶解,分别配制成10000 μg/mL的母液置于4℃冰箱中备用。

田间药效试验药剂分别为:50%啶酰菌胺WDG(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嘧霉胺SC(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WP(江苏新沂新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4 供试番茄品种苏红2003。

1.5 试验田概况试验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西荆村,为蔬菜大棚连作田,当季内未使用其他相关药剂。

1.6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预试验基础上,将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母液用适量的无菌水溶解后,制成有效成分分别为0.3125~20、0.3125~20和1.5625~100 μg/mL,按 2倍稀释的7 个不同浓度梯度的PDA培养基,采用无菌水作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

25℃培养72 h,待对照中菌落快长满平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

计算菌落直径平均值,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

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均值-接种菌饼直径)]×100%。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各药剂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回归方程、EC50及其95%置信限。

1.7 田间药效试验1.7.1 试验设计分别设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40%嘧霉胺SC 750倍液和50%多菌灵WP 1200倍液喷雾防治,设不防治空白对照,3次重复,小区面积均为20 m2。

1.7.2 施药时间及方法 2012年6月14日第1次施药,用水量为900 kg/hm2,采用新加坡产利农 AGROLEX-16L背负式喷雾器喷雾,番茄植株叶片正反面均需喷到,施药间隔10 d,连施2次。

第一次施药时番茄处于始花期。

1.7.3 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第1次施药前以及2次施药后14和21 d,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

病情调查及药效计算方法见农药田间试验准则[7]。

1.7.4 安全性调查第1次施药后的第1、2、3和7 d,以及2次施药后的第10和30 d,分别调查各药剂处理后番茄的叶形、叶色以及有无畸形果等药害症状。

2 结果与分析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嘧霉胺和多菌灵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 EC50分别为 7.3972、10.7540 和19.7834 μg/mL,啶酰菌胺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高(表1)。

表1 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药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0/(μg/mL) 95%置信限/(μg/mL)啶酰菌胺 y=3.8947+1.2718x 0.9931 7.3972 6.2910 ~8.6980嘧霉胺 y=3.9889+0.9802x 0.9685 10.7540 7.1432 ~16.1900多菌灵y=3.4116+1.2254x 0.9914 19.7834 16.7093 ~23.4230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次药后14 d,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40%嘧霉胺SC 750倍液和50%多菌灵WP 1200倍液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3.87%、65.61%和25.81%;2次药后21 d,防效分别为80.71%、72.05%和38.95%(表2)。

这表明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40%嘧霉胺SC 750倍液和50%多菌灵WP 1200倍液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差异极显著,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防效最好。

表2 不同药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注:同列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相同则不显著,不同则显著。

处理病指基数/% 2次药后14 d病指/% 防效/%/%50%啶酰菌胺WDG 1200倍液21 d病指/% 防效2次药后2.79 6.39 73.87 aA 9.27 80.71 aA 40% 嘧霉胺 SC 750 倍液 3.67 11.0665.61 Bb 17.67 72.05 Bb 50% 多菌灵 WP 1200 倍液 2.87 18.66 25.81 cC30.18 38.95 cC CK 3.52 30.85 / 60.63 /2.3 安全性调查据第1次施药后的第1、2、3和7 d,以及2次施药后的第10和30 d目测观察,各处理区番茄叶形、叶色、花朵以及果实生长发育正常,无药害症状。

这表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番茄安全。

3 讨论长期以来,喷施化学药剂是控制番茄叶霉病流行的主要手段[8]。

目前,用于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包括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二甲酰亚胺类(包括异菌脲和速克灵等)、N-苯氨基甲酸酯类(主要成分为乙霉威)、苯氨基嘧啶类(主要成分为嘧霉胺)、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和氟硅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

由于番茄叶霉病菌抗逆性强、传播范围广,保护地大多为长期连作,而且在生产中有高温、高湿等有利于番茄叶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在连续多年单一使用某一种杀菌剂后,极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或交互抗性。

王美琴等[9]研究表明:山西、辽宁、山东和河北等地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乙霉威和代森锰锌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约90%抗性菌株的EC50值超过1000 μg/mL,并测不到 MIC 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