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虚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虚词

第2讲文言虚词《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题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1.(2014·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

(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

(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答案:(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参考译文]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

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

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

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

”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

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

”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

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

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

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技法二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针对训练]2.(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译文: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

(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

(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

(3)句中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答案:(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

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

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

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

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

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技法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针对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羽尝为.流矢所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 然后此患乃.除耳失败乃.成功之母 C.⎩⎪⎨⎪⎧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视之,形若.土狗 解析:选D A 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句式,是介词,译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译为“治理”。

B 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译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译为“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