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有两大趋势:一是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

二是两国之间或一国与区域内多国之间通过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

中国现在的进口和出口之和超过了GDP的50%。

中国经济的外向性显著增强,正在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由于贸易增长对于中国经济越来越重要,贸易政策也就越来越成为中国整体经济政策的一个关键部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开始了更深入地参与多边主义的贸易进程,多数中国人原以为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就获得了与世贸组织140多个成员方一样平等的竞争地位,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更清楚地看到:目前,世界上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达250多个,其中80%以上是过去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并且自由贸易区的数量还在迅猛发展,对中国在世贸组织中所享受的无歧视待遇是个严峻的挑战。

因此,中国外贸战略的明智选择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多边合作的进程,也要努力与有关贸易伙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中国目前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继续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和经济技术合作。

2001年5月23日,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国后,中国已与有关伙伴在实施《曼谷协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同东盟已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

最近中国中央政府又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

由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004年1月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代表已在悉尼就两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历史上的首次磋商。

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双边的或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自身的优点。

多边贸易自由化具有全球性的广泛影响,使世界贸易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互利的贸易改革,所以,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大国,中国必须参与多边的经贸合作,在履行有关义务的同时,参与为未来的经济贸易制定规则的进程。

但是,多边主义改革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全球范围,也成为它的主要弱点。

多边主义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成员之间达成一致,因而要达成协定就困难重重。

而与由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多边主义相比较,自由贸易区协定涉及的成员更少,参与其中的国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贸易改革,因为这些成员有更相似的想法和目标。

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不违反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写道:“各缔约方认识到,宜通过自愿签署协定从而发展此类协定签署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以增加贸易自由。

”“因此,本协定不得阻止在缔约方领土之间形成关税
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或阻止形成通过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所必需的临时协定”。

在地区自由贸易协定里,相对较少的成员国同意互相减少出口贸易障碍。

在很多情况下,自由贸易区是在地理上相邻的国家之间建立。

而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区包括了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国家,例如美国与约旦以及欧盟与墨西哥的协定。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参加了至少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参加了20个以上的这类协定。

中国寻求建立自由贸易区有许多理由:
自由贸易区为多边贸易提供一个重要的安全阀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在进行决策时,主要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只有在无法协商一致时才通过投票表决决定。

有的决定需要三分之二多数支持才能通过,有的需要四分之三多数支持才能生效,世界贸易组织的140多个成员中,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的优先利益,因此难于达成新的协议。

由于多边谈判难以达成协议,因此,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区域贸易安排是区域内成员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全球贸易谈判难以达成协议时,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可以取得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取得的进展,为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作用。

与有关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为本国出口商平整竞技场
自由贸易区在区域内成员享受其带来的更大优惠性的同时,对区域外的成员形成大的排挤,可能损害其它国家的贸易利益。

谁参加区域贸易安排谁就受益,反之就可能受排斥吃亏。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果止步不前,贸易就会受到损害。

有些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把中国企业排除在贸易优惠的范围之外,如果中国与这些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就为中国出口商平整了竞技场。

例如在新加坡,新加坡不仅在东盟内部有自由贸易协定,而且已与美国、日本等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如果中国实现与东盟的自由贸易,中国企业就可以与美国、日本以及东盟国家获得同等的条件参与在新加坡市场上的竞争,从而增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在新加坡和东盟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由贸易区是与关键贸易伙伴进行综合贸易改革的战略,自由贸易区能够推动经济改革和成员国之间的内部合作
在过去10年来的地区贸易协定里,成员方通过共同同意的协定,不仅仅是进行削减关税的改革,还有许多深入的经济和制度的一体化的改革,现在许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处理投资保护、人员流动、劳工问题、环境保护、贸易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并且协调成员方在其他贸易谈判场所中的共同立场。

中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与伙伴成员间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增加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区内进行的合作和合并过程,形成更有效率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能够产生延续多年的动态利益,增加投资和提高生产率,这有利于贸易伙伴之间互相扩大对于对方的出口需求,也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限制由于全球范围内更快更深入的贸易自由化造成的消极影响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非常之大,骤然之间进行很大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可能造成经济中的重大震荡,例如使本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遭受灭顶之灾,威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而首先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可以限制消极影响,培养本国的竞争能力,取得经验,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可以在贸易自由化改革中互补并互相促进,从而形成“竞争的自由化”
自由贸易区内,贸易伙伴之间要实现贸易自由化,这就会刺激有关成员在区域的和多边的两个层面上,进行更多更广泛的贸易和经济改革。

成员国加速自身的贸易自由化,对全球的贸易自由化是有利的。

自由贸易区协定还能为更广泛的谈判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样板。

例如双边的或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可以在卫生标准和有关管制、贸易的技术障碍、服务业贸易与投资、简化海关规则、以及劳工和环境标准,政治上敏感的某些部门等方面实现比全球范围内更有意义的贸易自由化。

这些谈判就可能为更广泛的地区的和多边的谈判提供借鉴。

从双边自由化进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有助于中国确定自身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自由贸易区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参加者之间的贸易障碍,深化参加者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可以成为促进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成功的一个途径。

而另一方面,双边的或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产生更多的贸易转移,隐含着“参与者”与“未参与者”之间产生经济政治冲突的种子,因而可能造成对多哈回合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损害。

因此,随着区域主义具有更大的影响,更多地进入国际贸易体系,区域贸易集团的成员也应当对于多边谈判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热情,这样才可能减少区域主义造成的潜在的分歧。

历史事实表明,在区域之间的歧视对待,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所出现的情形,具有破坏性的政治和经济后果。

而近些年的双边的和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则
已经证明可以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必要的补充。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表明,区域的和多边的贸易自由化的主动的行动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