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专题解读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第一部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节约集约用地,简单地说,就是怎样才能提高土地利 用率。就是如何以最小的土地成本,得到最大的土地效益, 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
节约用地内涵:
节约用地即少用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 ✓ 体现减量化原则 ✓ 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 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及农用地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优化住宅用地结构: 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确保 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 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 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 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4、〈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2006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
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工业用地的 调控和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土地等级、区 域土地利用政策等,部统一制定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 低价标准》,作为市、县人民政府出让工业用地,确定土 地使用权出让价格时必须执行的最低控制标准。工业用地 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 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10、2010年6月24日启动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 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
第七部分 专题解读一:广东省“三旧”改造
“三旧”改造的概念——低效用地二次开发
“三旧”改造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土地集约化发 展要求下,针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的 改造。低效用地二次开发
区别:
——节约用地突出用地量的减少,重在用地方案的优化。 ——集约用地突出用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强调用地效果, 重在用地模式的选择。
第三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4R原则
"减量化"(Reduce): 就是要节流,要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
"再利用"(Reuse): 就是要挖潜,要充分发挥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
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突出特点就是各类建设用地量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 益尖锐,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任务极其艰巨。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实行节约和 集约用地原则。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农 村空闲住宅达到10%~15%。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 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 的11%。
第五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 人类生存繁衍提供生活和劳动场所,其中人类生存繁衍所 必须的最重要物质——粮食,只能来自于土地。
土地数量有限、位置固定、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 地满足人类需求的稀缺性。如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土地 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 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 ,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石家庄经济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张成 Saturday, June 13, 2020
主要内容
一、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内涵 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联系与区别 三、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4R原则 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1.边界报酬理论 2.规模经济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六、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七、专题解读一:广东省“三旧”改造
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对2004年发布的《工业 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进行了修订,要求编制 工业项目供地文件和签订用地合同时,必须明确约定投资 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 所占比重、绿地率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要求及相关违约 责任。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若没有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应 依照合同约定及有关规定追究违约责任。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5、《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
知》。在这个《通知》里,国务院针对土地领域节约集 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 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 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旧村居”的改造,是指对“城中村”、大量用地被城 市工业区等占据的“园中村”、村民逐步迁出和整体搬迁 形成的“空心村”等推进农民公寓建设、旧物业改造和村 容村貌的整治。
第七部分 专题解读一:广东省“三旧”改造
“存量土地”的概念
特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低效利用的、破产企业闲 置的建设土地、需要调整的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其他建设土 地。
边界报酬理论:
在技术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之下,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 同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的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 随着这个可变的生产因素的投入量的增加,生产活动的报 酬最终会从逐渐增加转变为逐渐减少。
土地报酬递减率 的三个阶段图
第四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 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 一个重要指标。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 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 况。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6、〈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强 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 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健全节约土地标 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2、《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农 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 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村村民 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 “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 理工作。
基本国情:
土地的稀缺性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人多地少,耕地资 源严重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拥有960万km2 的国土,耕地面积约18.27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9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己有666个县(含县级行 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第五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8、《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 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
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 家统计局联合出台《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 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该文件就单位GDP和固定 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对各省(区、市 )政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采用量化方法,设置集约用地 水平区域位次指标和集约用地水平年度变化指标。
通过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 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以收购、收回方式将这部分土 地储备起来,而后依照规划进行招拍挂方式出让。这部分 土地就叫城市建设“存量土地”。
第七部分 专题解读一:广东省“三旧”改造
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存量土地再开发利用通常需要涉及用途改变、使用条 件变化、完善用地(供地)手续等问题。按照现行政策, 涉及改变用途或使用条件时,一般是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 权后再公开出让,出让的增值收益全部归政府,与原土地 使用权人无关,导致原土地权利人对改造利用没有积极性, 致使原使用者宁愿保留现状也不愿意进行改造。
第六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纵览
3、〈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 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 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 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 集中建房,以集中促进节约集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 用率。
“旧城镇”的改造,主要是指对区、镇(街道)国有土 地的旧民居、旧商铺、旧厂房等的改造,以及对重点改造 城区需要“退二进三”的旧厂房、旧仓库,以及旧居民用 地的改造“三旧”改造的概念
“旧厂房”的改造,是指对镇(街道)、村和工业园区 内的旧厂房的改造,包括对严重影响观瞻的临时建筑的改 造。
第一部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集约用地内涵:
集约用地即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提高用地效率,增加 土地投入,最终得到土地上产生利益的最大化。
✓体现功能最大化原则 ✓注重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包括对建设用地和农地的集约利用
第二部分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强调更有效利用土地,以尽量小的土地成本发挥 更大的土地使用功能和效益。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 地;节约用地是目的,集约用地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