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同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同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不同影响历史一班马中臣1230040007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

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然而,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起源与其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大河文明的起源以及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其出现所产生的影响。

一位古埃及诗人是这样描述给万物以生命的大河的慈善: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这位古埃及诗人盛赞的是哪条大河?为什么他如此盛赞这条大河?是尼罗河,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另外,东方大河流域还孕育了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

正如我们中国也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都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河文明也叫内陆文明,大河文明发源于内陆上的大河流域。

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大河流域具有怎样的地理环境呢?以尼罗河流域为例,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

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

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

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

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总的来说,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雨量充沛、灌溉方便、土地肥沃、适于农耕。

因此,大河流域自然的孕育了农耕文明,产生了小农经济。

这也是大河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在经济形态上的不同。

小农经济的产生除了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外还包括社会条件: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

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人们定居下来,东方的小农生产就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每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独立的基层社会组织。

在村落里生活的人民山林、草场、河流共有;一些地区耕地公有,定期分配;社会组织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生活。

大河文明在经济形态上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在国家的政权形式上也不同,大河文明里的国家一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举两个例子:以古埃及为例,尼罗河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的,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浩大的水利工程和复杂的管水系统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都不是单个的血缘家族、氏族或村社所能够独自承担下来的,必须由许多地区所有受益的村社联合起来协同完成。

征服大自然争取生存权的需要,促使古埃及人在公元前第四千纪就开始大规模地组织起来。

再以两河流域为例,《全球通史》记载: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

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

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不只充满灌溉沟渠,而且毁坏了农田。

在苏美尔人的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常常给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灾难,也促使他们组织起来兴修水利工程。

所以,处于大河流域的人民必须组织起来兴修巨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必须由统一的中央政府组织起来。

还有几点原因也促使大河文明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闭塞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因此,在小农经济社会基础上,往往会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建立庞大的高度集权的国家政权。

埃及,东有阿拉伯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还有红海和地中海环绕着。

两河流域也有阿拉伯沙漠为邻,有山脉和高原为屏障,南面是波斯湾。

印度,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与亚洲大陆隔开,形成单独区域。

我们中国,东面、南面是大海,北面是大草原,西面有高山。

所以,地域环境的特点是有地区封闭性。

这种中央集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据《全球通史》记载;(法老的权力)通过以“全国的管家”、“法老的耳目”——宰相为首的官僚机构而得到加强。

宰相之下的官吏有:掌玺大臣(掌管尼罗河的交通运输),赏赐大臣(负责所有的牲畜),财政大臣(掌管全国的财政分署;每一分署均设有仓库,负责征收赋税,可能年景不好时,还负责分配种籽和牲畜),管辖各州的州长及其下属……《世界上下五千年》记载: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埃及的法老统治,巴比伦的君主统治十分严密,印度实行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中国的皇帝专权。

由此推导出大河文明古国中央集权的共同特点: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或国君直接委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上是对处于内陆、平原广阔、雨量丰富、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下孕育的农业发达的中央集权大河文明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岸线曲折、山丘林立的希腊,看一看哪里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独特的希腊文明,这西方海洋文明的摇篮。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现在土耳其西南部,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

地少山多、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为其主要的地理环境特色。

作为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区的希腊半岛,其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岸曲折著称,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发展的自然条件。

希腊陆地是山多土薄的贫瘠地区。

无数的山脉和丘陵将希腊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区,使其陆路交通的极为不便,这是促成希腊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就地理环境上看,古希腊世界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心距离很近,易于接受两大文明的积极影响。

可以说,在古希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首先看一下地理环境对于古希腊经济的影响。

希腊半岛由于山脉的阻隔,造成了希腊半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了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古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形成了众多的天然港湾,促成了古希腊航海业的发达。

古希腊半岛存在着众多的山脉,由于山脉的阻隔,古希腊大部分地区很少有较大的平原,土地较为贫瘠,耕地不足,水资源不足,希腊半岛有一半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作。

但是,多山又使一些适合在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希腊地区多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山区富含丰富的矿藏,这些都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古希腊半岛的居民充分利用多山造成的优势,发展多种产业,农工商共同发展,最终促使希腊经济的繁荣。

在一些地区,虽然不具备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是发展工商业的条件较好,古希腊居民利用优势条件发展工商业,形成了以农工商业共同发展的城邦。

古希腊地理因素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海岸曲折,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这种航海贸易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米利都、科林斯等城邦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邦。

希腊多山,海岸曲折等地理优势造就了希腊农工商共同发展。

古希腊靠近爱琴海,希腊海岸线曲折多变,为古希腊提供了发展航海的优越条件:第一,希腊半岛三面临海,被爱琴海、爱奥尼亚海、地中海所包围,形成了曲折多变的海岸线,进而出现了许多适合发展航海业的天然港湾。

第二,地中海、爱琴海、爱奥尼亚海地区气候温和,大多数时间风平浪静,适合航海。

地中海地区几乎没有太大的潮汐,水面相对平静,这对于古代的航海事业相当重要。

第三,古希腊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指南针等这类先进的航海仪器,但是古希腊半岛岛屿众多,每个岛屿上的人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好几个别的岛屿,这就减少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岛屿众多可供航行的船只在岛上补充给养,休息调整。

古希腊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优越条件,很早就开始航海事业,积极展开航海活动,成为一个航海民族。

最终使航海事业繁荣昌盛。

航海业也沟通了亚、非、欧三大洲的文明,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代希腊的经济农工商共同发展,又孕育了发达的航海事业,同时对于古代希腊的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众多山脉的阻隔,造成了地域上的城邦林立,城邦最重要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易于发展民主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人口的增长一旦超出了城邦的承受能力,希腊人就更大规模的殖民海外。

由于山地的阻隔,使希腊本土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却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独立的城邦。

在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以及小亚细亚也存在着相同的情景。

这些城邦大部分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一片农村而形成的。

这种由于地形而造成的平原狭小、地区分散的特殊条件,形成了希腊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小国寡民的城邦。

其中较大的城邦有斯巴达和雅典。

多山地形造成城邦之间各自为政,很难使希腊半岛达到真正的统一。

而古希腊其他地区岛屿众多,不利于彼此间的交流,更加剧了城邦林立,使城邦各自为政。

从公元前8世纪起到公元前3世纪止,古希腊城邦林立,这些城邦虽然建立起有一定的同盟组织,较大的有伯罗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但是希腊内部并没有真正完成统一。

古希腊地理上的多中心决定经济上的多中心,经济上的多中心又决定政治上的多中心。

山脉众多、岛屿密布的自然条件将古希腊世界分为三百多个城邦。

希腊城邦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的特点为经常召开全体公民大会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

爱琴海地区气候宜人,冬季盛行的西北风覆盖希腊半岛,偶尔也会带来雪,但是并不寒冷,这个地方每隔二十年左右才结一次冰,夏季信风从东北部刮来,炎热得以缓和,气候非常温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