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学地理复习图册060-061.JPG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选择在云贵高原地势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持的自然条件是:周边山高谷深,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当地水热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在盆地边缘的绿洲----表示景观,不表示地形类型)。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对城镇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一般有两种(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

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

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图所示:直接 影响 聚落 分布位置 规模 类型 形态 密度发展 地形 直接或间接 耕地、农业、交通、矿产、商贸、宗教、旅游、政策、省会 直接或间接聚落区位分析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盆地列表比较识记法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南方丘地形复杂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陵山区2010海南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屋顶坡度较小:地处内陆,降水少。

不设北窗、墙体厚: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以防风、保温。

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根据古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地形平坦;草原辽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镇分布、资源、交通、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对交通建设限制少(但在水网密集区比水网稀疏区需造桥梁多,工程造价升高,如南方与北方),工程造价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交通需求量大;方式多样,线路密集,呈网状分布。

选线时要注意少占耕地、避开沼泽,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丘陵、山地:聚落较分散稀疏,交通需求量小;由于地形崎岖/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开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带,如断层、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貌区,高寒冻土区,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避开陡坡,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线路曲折,在山坡呈“之”字形(沿等高线修建盘山公路),工程造价高;(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沿谷地/沿山麓、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沿等高线,地形较平缓,工程造价低。

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可总结如图所示:案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征。

-----说明中国交通线与地形的关系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四川盆地 布局特点形态特征 方式 东部平原 稠密呈网状分布 方式多样 西部川西高原 稀疏、沿河分布成因:降低工程造价。

呈“之”字形 =沿等高线 方式单一、公路为主呈环状分布:塔里木盆地边缘、台湾岛兰州市:交通线沿河谷东西走向为主、 城市形态呈带状----主导因素是地形;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区位因素 先进的科术是保证,使不利因素影响变弱 政治军事 生态自然社会 经济 劳动力、政策 社会协作 宗教、民族 选线原则 ●形成网络,提高运达度 ●带动两点、沿线经济发展 ●最优成本:交通量最大,尽可能多的连接城镇,以方便对外联系;工程量小,线路短;占耕地少 自然资源、 工农业、市场 经济效益、经济格局、经济距离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降低工程造价; (需穿越山地、河流,修建隧道桥梁成本高) 生态保护要求:减少生态破坏 主导因素: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兰州市区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P93活动题:A.最短。

跨山顶、坡度大、修建成本高、运营不安全,工程造价高;B较长。

沿山谷修建,要穿越鞍部、坡度较大;C较长。

坡度最小、相对而言较合理。

隧道选择背斜、避开向斜:无法避开可或隧道。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如下表所示:图4-16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据图回答:这两幅图反映了影响交通线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这两幅图形象地反映了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路,说明了科技进步使地形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小。

教材第89~90页活动答案: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5.略。

二、教材第91页活动答案: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教材第93页活动答案: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以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

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

四、教材第94页活动答案: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合理,理由是什么?(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

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c到d线路。

解析:b到a线路在山区,应避开陡坡,以节省成本;兴修交通线的目的是调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等级较低的交通线应尽量联系居民点;在山区兴修交通线,为了避开不利地形,节约成本,线路往往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1)②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大于▲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仿读图分析表述能力措施:(通用)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②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森林④加强国际合作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