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归纳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

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丸阳辐射「韩痰检我海陆位耗地球内能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苔原气候苔原带---ME ■■亚寒带针叶林带带风候遍季气温带大陆性气候温附一地闫热带沙模气候热带草原带季凤气候热带季瑰气候亚热芾常绿阔叶林带£带屈叶林落叶亚常叶—一北回归谨热帯荒热带草原带I热带季雨林况,再结合《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规律到特殊地区来掌握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准确位置,认识地理环境的全球性分异规律。

)把握主导因素,比较垂直分异中不同特征的形成机制对某些具体垂直分异现象的分析,其成因把握有一定难度复习时,要做好对各种垂直分异现象的归纳与分析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要用综合思维和区域思维。

由于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水热条件组合,而影响生物的众多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素(植物对环境有强烈的指示作用),而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土壤为植物提供肥力和扎根立足的条件),很明显自然带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联系思维即自然带的因果关系上看,在某种程度上说,分析自然带各方面特征也就是在分析气候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分析。

3.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⑴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山区地形崎岖,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人口稀少,因此聚落规模小,且聚落多位于自然条件较好的河谷低地,因此聚落分散;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们的生产生活便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⑵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西部稀疏,东部稠密;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4.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属于世界热点问题,至于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和结果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中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不必过多过细追究深层次的问题,保证一个正确的观点和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是关键。

另外,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

利用全面分析的方法也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所应具备的。

⑴自然资源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件,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应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异常变化会引起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

自然灾害在发生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资源和作用。

⑵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能辩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

②理解自然资源的多种分类方法,能辩析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哪些是能源资源,哪些不是能源资源。

③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五个特点,特别是地域性与多用性的两个特点,学会运用这两个特点在具体资源中加以分析应用。

④分析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从属性上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等如表1所示。

⑶资源生产、消费地区差异与环境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分布和生产着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发达国家消费了绝大部分资源。

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引发了世界性环境问题一一环境问题全球化。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只能以低价出售初级产品,高价买进发达国家的产品,这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加之技术、人才等问题,无力或不能及时解决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首先,传统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着手进行治理,但仅限于“水、气”的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宽松环境,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挡在了门外,使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第三,发达国家以清洁生产技术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延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

【例题解析】例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⑴〜(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①B.②C.③D.④(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 .⑤B .⑥C.⑦解析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

隐性条件是:①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北方河流和南方河流。

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②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结果。

答案(1)A (2)B例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

图2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 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完成⑴〜⑶题。

NPP高二二•二二 H ①_ ② ③彳氐| I |I I »-15 -ID - 05 D 05 10 15 20降水显的变化(弟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B. 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 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⑵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咼依次是( )A.③①②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⑶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B.吉林省C.安徽省D.福建省解析:⑴读图分析:温度的变化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明显,NPP随温度变化而降低,是负相关;三类森林NPP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

所以选A。

⑵从两图中看,有机物质干重都是①最高,③最小;说明光合作用有强到弱,温度有高到低,海拔自低至高。

⑶①位于海拔最低处,相当于基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东北。

答案:⑴A⑵C⑶B例3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贫水国家或地区可能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

回答⑴一⑵题:⑴地球上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②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③部分地区水的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型缺水④人口的急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⑵根据该段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等知识,解答的关键点在于对“虚拟水”的理解。

⑴题:世界上水资源的总量较大,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其他多种人为原因使得不少国家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⑵题:注意阅读材料,明确“虚拟水”的含义即可判断出,开展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答案:⑴C;⑵B例4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 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

完成下列要求。

w朮利理纽运河亠=塩防G昌洪区O湖泊—水闸一燧界线(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答案:(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 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 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 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例 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⑴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⑵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 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 .②③C .③④ D.①②解析: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 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 A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