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杆件的内力.截面法.

杆件的内力.截面法.

第二章杆件的内力.截面法一、基本要求1.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的概念;2.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基本变形杆件截面上的内力;3.熟练掌握基本变形杆件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表示轴力沿杆件轴线变化规律的图线。

该图一般以平行于杆件轴线的横坐标x轴表示横截面位置,纵轴表示对应横截面上轴力的大小。

正的轴力画在x轴上方,负的轴力画在x轴下方。

当功率P单位为马力(PS),转速为n(r/min)时,外力偶矩为的变形,则该力或力偶在截面上产生正的弯矩,反之为负的弯矩(上挑为正,下压为负)。

4)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一般情况下,梁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随截面位置不同而变化。

若以坐标x 表示横截面在梁轴线上的位置,则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可以表示为x 的函数,即)()(S S x M M x F F ==上述函数表达式称为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5)剪力图和弯矩图为了直观地表达剪力F S 和弯矩M 沿梁轴线的变化规律,以平行于梁轴线的横坐标x 表示横截面的位置,以纵坐标按适当的比例表示响应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所绘出的图形分别称为剪力图和弯矩图。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有以下两种:(1)剪力、弯矩方程法:即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图。

其步骤为:第一,求支座反力。

第二,根据截荷情况分段列出F S (x )和M (x )。

在集中力(包括支座反力)、集中力偶和分布载荷的起止点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这些点均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分段点。

第三,求控制截面内力,作F S 、M 图。

一般每段的两个端点截面为控制截面。

在有均布载荷的段内,F S =0的截面处弯矩为极值,也作为控制截面求出其弯矩值。

将控制截面的内力值标在的相应位置处。

分段点之间的图形可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绘出。

并注明m a xm a xMF S、的数值。

(2)微分关系法:即利用载荷集度、剪力与弯矩之间的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载荷集度q (x )、剪力F S (x )与弯矩M (x )之间的关系为:)()(S x q dxx dF = )()(S x F dxx dM = )()()(S 22x q dx x dF dxx M d == 根据上述微分关系,由梁上载荷的变化即可推知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形状。

(a)若某段梁上无分布载荷,即0)(=x q ,则该段梁的剪力F S (x )为常量,剪力图为平行于x 轴的直线;而弯矩)(x M 为x 的一次函数,弯矩图为斜直线。

(b)若某段梁上的分布载荷q x q =)((常量),则该段梁的剪力F S (x )为x 的一次函数,剪力图为斜直线;而)(x M 为x 的二次函数,弯矩图为抛物线。

当0>q (q 向上)时,弯矩图为向下凸的曲线;当0<q (q 向下)时,弯矩图为向上凸的曲线。

(c)若某截面的剪力F S (x )=0,根据0)(=dxx dM ,该截面的弯矩为极值。

利用以上各点,除可以校核已作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是否正确外,还可以利用微分关系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而不必再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其步骤如下:第一,求支座反力(对悬臂梁,若从自由端画起,可省去求支反力);第二,分段确定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形状;第三,求控制截面内力,根据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四,确定maxSF 和max M 。

maxSF 可能出现的地方:①集中力F 作用处;②支座处。

max M 可能出现的地方:①剪力F S =0的截面;②集中力F 作用处;③集中力偶M 作用处。

6)平面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刚架:杆系结构若在节点处为刚性连接,则这种结构称为刚架。

平面刚架:由在同一平面内、不同取向的杆件,通过杆端相互刚性连接而组成的结构。

各杆连接处称为刚节点。

刚架变形时,刚节点处各杆轴线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

静定刚架:凡未知反力和内力能由静力学平衡条件确定的刚架。

平面刚架各杆的内力,除了剪力和弯矩外,一般还有轴力。

作刚架内力图的方法和步骤与梁相同,但因刚架是由不同取向的杆件组成,习惯上按下列约定:弯矩图画在各杆的受压一侧,且不注明正、负号。

剪力图及轴力图可画在刚架轴线的任一侧(通常正值画在刚架外侧),且必须注明正负号;剪力正负号的规定与梁相同,轴力仍以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平面曲杆:轴线为一平面曲线的杆。

平面曲杆横截面上的内力情况及其内力图的绘制方法,与刚架相类似。

三、典型例题分析例2-1 在图2-6F 2、F 3、F 4。

已知:F F 4=4kN 解:1AC 段:以截面(图(b ))。

由0=∑x F 得1N F CD 段:以截面(图(c))。

由0=∑x F 得N F 2N F DB 段:以截面(图(d))。

由0=∑x F 得N F 3N F 2.绘轴力图以横坐标x 表示横截面位置,纵轴表示对应横截面上的轴力N F ,选取适当比例,绘出轴力图(图(e ))。

在轴力图中正的轴力(拉力)画在x 轴上侧,负的轴力(压力)画在x 轴下侧。

例2-2输出功率分别为P B =解:1=M A =M M B =M D 2.计算各段扭矩BC 段:以截面I 分(图(b))得负号说明1T 同理,在CA 在AD 段内,03=-D M T m N 4463⋅==D M T3.以横坐标x 表示横截面位置,纵轴表示对应横截面上的扭矩大小,选取适当比例,绘例2-3 弯矩图。

解:1.由,0=∑∑F y F A =2.在AC段内,x F (S()a x x lFbx F x M A ≤≤=⋅=0,)( 在BC 段内()l x a lFaF x F B <<-=-=,)(S ()()()l x a x l lFax l F x M B ≤≤-=-=,)( 3.求控制截面内力,作剪力图、弯矩图。

S F 图:在AC 、CB 段内,剪力方程均为常数,因此两段剪力图均为平行于x 轴的直线。

在集中力F 作用处,lFb F l Fa F C C ==右左,-S S ,左、右两侧截面的剪力值发生突变,突变量F lFal Fb =--=)(;M 图:在AC 、CB 段内,弯矩方程)(x M 均是x 的一次函数,因此两段弯矩图均为斜直线。

求出控制截面弯矩lFabM M M C B A ===,0,标在x M -坐标系中,并分别连成直线,即得该梁的弯矩图。

显然在集中力F 作用处左、右两侧截面上弯矩值不变,但在该截面处弯矩图斜率发生突变,因此在集中力F 作用处弯矩图上为折角点。

例2.3.()()82,0,002qll M l M M =⎪⎭⎫ ⎝⎛== 8,22max max S ql M ql F ==在某一段上作用分布载荷,剪力图为一斜直线,弯矩图为一抛物线。

且在F S =0处弯矩M 取得极值。

例2-5 如图2-10所示简支梁,在C 点处受矩为M e 的集中力偶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1.求支反力2.在在3.()()bM M l a M M l M M e e =,=-,右左00== 变。

例2-6 如图2-11解:1.求支反力。

由平衡方程∑=0)(F M B 和∑=0)(F M Aql F A 83=,ql F B 81= 2.列剪力、弯矩方程 AC 段:qx ql qx F x F A -=-=83)(S 0(x <22218321)(qx qlx qx x F x M A -=-=)20(lx ≤≤CB 段:ql F x F B 81)(S -=-= )2(l x l<≤)(81)()(x l ql x l F x M B -=-= )2(l x l≤≤3.求控制截面内力,绘Q 、M 图S F 图:AC 段内,剪力方程)(S x F 是x 的一次函数,剪力图为斜直线,求出两个端截面的剪力值,ql F A 83S =,ql F C 81S -=,标在x F -S 坐标系中,连接两点即得该段的剪力图。

CB 段内,剪力方程为常数,求出其中任一截面的内力值,连一水平线即为该段剪力图。

梁AB 的剪力图如图2-11(b)所示。

M 图:AC 段内,弯矩方程)(x M 是x 的二次函数,弯矩图为二次曲线,求出两个端截面的弯矩,0=A M ,2161ql M C =,分别标在x M -坐标系中。

在0S =F 处弯矩取得极值。

令剪力方程0)(S =x F ,解得l x 83=,求得21289)83(ql l M =,标在x M -坐标系中。

根据上面三点绘出该段的弯矩图。

CB 段内,弯矩方程)(x M 是x 的一次函数,分别求出两个端点的弯矩,标在x M -坐标系中,并连成直线。

AB 梁的M 图如图2-11(c)所示。

例2-7解:1.由平衡方程∑F A 2.由于载荷在A 内力图。

根据微分关系)()(S 22dx x dF dx x M d =剪力图为水平常数=q 3.S S F 图:kN 3S -=右C F ,kN 7S =右A F ,据此可作出CA 和AD 两段S F 图的水平线。

kN 7S =右D F ,kN 5S -=左B F ,据此作出DB 段S F 图的斜直线。

M 图:0=C M ,m KN 8.1⋅-=左A M ,据此可以作出CA 段弯矩图的斜直线。

A 支座的约束反力A F 只会使截面A 左右两侧剪力发生突变,不改变两侧的弯矩值,故m KN 8.1⋅-===A A A M M M 右左,m kN 4.2⋅=左D M ,据此可作出AD 段弯矩图的斜直线。

D 处的集中力偶会使D 截面左右两侧的弯矩发生突变,故需求出m KN 2.1⋅-=右D M ,0=B M ;由DB 段的剪力图知在E 处0S =F ,该处弯矩为极值。

根据BE 段的平衡条件∑=0y F ,知BE 段的长度为0.5m ,于是求得m kN 25.1⋅=E M 。

根据上述三个截面的弯矩值可作出DB 段的M 图。

对作出的S F 、M 图要利用微分关系和突变规律、端点规律作进一步的校核。

如DB 段内AD 段的S F D 自由端C例2-7 解:1.对CA 对BA 段距B 端为x 2的截面()F x F =2N ,()22S qx x F =,())0(212222l x qx Fa x 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