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比较
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长于渗湿泄热; 白茯苓:长于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于宁心安神。16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 经典的方剂配伍:
苓桂剂: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半苓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其他:酸枣仁汤
4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 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5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二、水逆案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
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 1957;124)
18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三、尿崩症案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 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 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 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 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 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8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四、失音案
20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苓桂术甘汤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 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气上冲胸”是苓桂术甘汤证的病机所在,“起则头眩”则是本方 证的特征表现,多见于心脏疾病。对此,刘渡舟先生有丰富的使用经验。 他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病,其经验如下: 要抓住心脏病属于水气上冲的特征,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水斑就是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 颧、两颐、颏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此外, 并伴有心悸、胸闷、短气、喘息,且有入夜胸闷等症状加重的倾向。
注意:捣碎入煎剂。 【处方用名】 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
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
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
用朱砂 2% 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15
12
茯苓
2.健脾—脾气虚证。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
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 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3
茯苓
3.安神—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食少、乏 力等。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抗肿瘤,抗精神分裂症。
14
茯苓
19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五、癫痫案 刘渡舟治疗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
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 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 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诊 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 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 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 六、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洞泻的特效药。
6
茯苓(白茯苓)《本经》
【药用】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 菌核的白 色部份
7
茯苓
8
茯苓
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便将径寸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苏东坡
9
茯苓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
经。
10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健脾和中
主治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17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五苓散方证:目眩、动悸、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 舌胖等。
案例分析: 一、蓄水案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症状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先祖有“伤 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 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 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 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 滑。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 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 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 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 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 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2
概述
药性特点: 味多甘、苦、淡, 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 经。
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3
概述
分类: 1、利水渗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
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 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 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 疸。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
概述
含义: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 药。
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 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水湿停蓄诸症: 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 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 水湿上攻—痰饮喘咳 湿热病证—黄疸、湿疹、泄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