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论--第6章——利水渗湿药

各论--第6章——利水渗湿药

药用】 多孔菌科 真菌茯苓 菌核的白 色部份
10
茯苓各用药部位:
(1)茯苓:为整个的菌核,以云南野生者为佳,安徽种植者较次。总的, 以茯苓的内部充实有私质者为上品,若质轻虚,而豁性少者系老苓,则 为下品。其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化除痰饮,宁心安神。 (2)赤茯苓:即茯苓的内部呈淡红者。其功效长于清利湿热,利窍行水。 (3)白茯苓:即茯苓内部呈白色者。偏于健脾渗湿。 (4)朱茯苓:即用朱砂拌过的茯苓,又叫辰茯苓。其目的是加强安神的 作用。 (5)茯神:系白茯苓中心有细松根穿过者,也叫茯神木、茯苓木。其功 能长于安神。 (6 )茯苓皮:是获荃削下的黑褐色外皮。专用于利水消肿。
33
泽 泻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报道,泽泻可用于耳源性眩晕、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 肝、糖尿病等疾患。
34
冬瓜皮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 Thumb.) Cogn. 的外层果皮。
35
冬瓜皮
甘,微寒。 利水消肿—水肿。 一般用作利水辅助之品,常 配合茯苓皮、泽泻、猪苓等 药同用。 清热解暑—常配西瓜皮,
清泄心火
通乳利痹
特点:三通一降
52
木通之配伍
配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
配生地、甘草、竹叶:上清心火、下利湿热,
应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配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通经下乳,应用 于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53
木通之品种问题
①关木通: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的木质茎,使 用最为广泛;有肾毒性,用量、疗程需把握。 ②川木通:毛茛科小木通等的木质茎,使用亦 较普遍。 ③淮木通: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等的木质茎。 ④白木通:木通科白木通的木质茎,仅少数地 区自产自销。 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白木通, 古称通草,目前很少使用。
45
滑石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 族,主含含水硅酸镁 【性味与归经】 甘、淡,寒。 归胃、膀胱经。
46
【功效主治】
功效 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主治 特点: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 应用:淋证(石淋)
暑湿烦渴;湿温病
外用祛湿敛疮 湿疹湿疮;痱子
47
滑石
注意:包煎。 孕妇慎服。 六一散(《伤寒标本》):滑石、甘草 治小便赤涩以及感受暑热,身热心烦及口 渴,或有腹泻。
湿药)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 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
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3
概述
含义: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适 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
应用于暑热烦渴。
36
冬瓜仁
又名冬瓜子,瓜瓣,为冬瓜的种子。 性味甘,寒。 功能清肺、化痰、排脓。 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病症。 治肺痈,配桃仁、芦根,成千金苇茎汤; 治肠痈,配大黄、丹皮,成大黄牡丹皮汤。
37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药性特点:性味多苦寒; 适应症: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 石淋及膏淋等证。
54
通草
甘、淡、微寒,性质平 和。 利尿通淋 下乳 注意:今之木通,古书 称“通草”;今之通草, 古书称“通脱木” 。
55
海金沙
【药用】 海金沙科 植物海金 沙的干燥 成熟孢子。
56
海金砂
利尿通淋——特点: 善止尿道疼痛及石淋, 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活血通经——血热瘀 阻所致闭经、月经不 调。
38
六淋(热淋、石淋、血淋、膏淋、气淋、劳淋)
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 发热,腰痛拒按。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 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血淋为溺血而痛。 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 不尽。 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 作时止,遇劳即发。
25
猪 苓《本经》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菌核。
26
猪 苓
【性味与归经】甘、 淡,平。归肾、膀胱 经。
27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特点:利水渗湿、泻而不补;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 泻、带下、淋浊等。
17
茯苓
注意:捣碎入煎剂。 【处方用名】 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 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 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 用朱砂 2% 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水湿停蓄诸症: 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 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 水湿上攻—痰饮喘咳 湿热病证—黄疸、湿疹、泄泻
4
概述
药性特点: 味多甘、苦、淡, 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 经。
注意:阴虚者慎服,孕妇慎服。
5
61
瞿麦
【药用】
石竹科
植物瞿麦 的干燥地 上部分。
62
瞿麦
利尿通淋—小便淋沥 涩痛及血淋 (善治血淋) 活血通经—瘀阻闭经。 注意:孕妇忌用。
瞿麦配萹蓄:相须为用, 清热利尿通淋。
63
地肤子
【药用】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64
地肤子
利尿通淋—善治热淋 止痒—湿疹,风疹,皮 肤瘙痒,阴痒。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猪苓治湿胜泄泻,取其利水渗湿以实大便;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28
猪苓、茯苓之比较
相同点:二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无水 湿者慎服。 不同点: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但无健脾、 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处。
29
泽泻
【药用】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 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块茎。
21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湿健脾
主治
特点:泄而兼补; 应用:水肿、脚气;淋证;脾虚泄泻
利湿除痹
清热排脓
痹证(湿痹)之筋脉拘挛
肺痈、肠痈
22
薏苡仁之应用
利水渗湿—利水不伤阴,功似茯苓
配白术 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 伸筋利痹—湿痹筋脉拘挛,胸痹。配麻黄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配芦根、桔梗
7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分类; 掌握 茯苓、泽泻、薏苡仁; 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 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8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11
茯 苓
12
茯苓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 经。
13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健脾和中
宁心安神
脾气虚弱证
心悸;失眠
14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23
薏苡仁
【处方用名】 1. 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 生米仁(去壳晒干用,清利湿热宜生用) 2. 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24
茯苓与薏苡仁之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为甘淡平和之药,渗湿健脾之品; 同中之异: 1. 茯苓性平,作用和缓,祛邪不伤正,无寒热虚实之 偏,可适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 薏苡仁性偏寒凉,清热利湿力强,泻邪又兼补。 不同点: 1. 茯苓兼入心经,具有宁心安神作用; 2. 薏苡仁则具排脓消痈之效,又为治湿痹常用之药。
30
泽 泻
31
泽 泻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主治
利水渗湿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湿泻
泻相火
特点:泻肾与膀胱之热; 应用:遗精、带下、小便淋浊
32
泽 泻之配伍
1. 利水渗湿—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 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 2. 泄热—治相火妄动证,配伍知母、黄柏。 泻肾火药:知母、黄柏、泽泻。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服。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
思考
我们学过的能祛除湿邪的药物(章节)种类 有哪些?
清热燥湿 祛风湿 芳香化湿 。。
(治疗痹症)
2
祛湿
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清热燥湿药)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 芳香入脾。化湿醒脾。(芳香化湿药)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淡渗利湿。(利水渗
39
注意:治诸淋药物的功用鉴别
40
车前子
【药用】车前科草植物车前或平车前 的成熟种子。
41
车前子
【性味与归经】 甘,寒。 归肾、肝、肺经。
42
【功效主治】
功效
利尿通淋
主治
特点:甘而滑利、寒而清热,性专降泄。(热淋) 应用:①湿热下注之淋证②水肿、小便不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