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考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考向一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原因:(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B、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还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C、国民政府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

3、影响: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考向二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1、原因:a、沦陷区: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如军管理)b、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新视角:官僚资本的膨胀,要考虑战争背景。

其实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未必不是一种以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尝试(如德、日等后发现代化国家)。

官僚资本的膨胀客观上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

考向三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原因:a、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考向四归宿新中国成立后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恢复和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2、1953年—1956年,利用国家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成国营经济。

3、1978年,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成分存在。

考向五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2)发展过程:起步艰难,曲折发展。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受到双重压迫,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3)两面性: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义和本国封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

这也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

(4)“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表现在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原因: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后天畸形”表现①行业分布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未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而且与外国资本相比,民族资本规模小。

2、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一直未占主导地位。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3、历史作用: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它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4、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阻碍因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

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是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独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具体因素如下: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途径:a、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外国侵略者利用在华攫取的种种特权,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等手段,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c、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d、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减免大量美国货的进口税,导致美货充斥中国市场。

②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发展束缚的表现:a、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封建势力摆布的地位;b、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其中以厘金的危害为最大;c、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还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工业。

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⑤由于上述因素而导致的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弱点,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

(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历届政府的一些鼓励性政策;③人民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5、启示: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②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下,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③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统治,才能走上富强道路。

④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⑤重视科教兴国考点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考向一历史条件:1、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2、阶级基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3、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5、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6、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考向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毛泽东思想形成1、萌芽——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1)背景: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的国情。

(2)重要活动:①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

②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③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主要内容: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农民是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4)意义: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初步形成——中共领导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1)背景: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

(2)重要活动:①实践:1927年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②主要著作:《中国的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内容: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4)意义:①创造性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对中俄革命道路的认识①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②俄国革命模式: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③中国革命之所以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人力量相对集中,农村薄弱。

3、成熟——抗战时期(1937—1945)(1)背景(成熟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抗战时延安作为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总结革命斗争经验和新的理论探索。

(2)重要活动:①实践:指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敌后抗战等。

②主要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其他有《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内容:①提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的战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性质: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动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

革命前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经济: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富农经济存在。

文化: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意义:①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②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背景: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重要活动:①实践: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②主要著作: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3)内容: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①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