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课件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 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 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诗句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 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 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 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 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分析诗句
首联:神秘传说——巧用典故(虚写) 颔联:仙人已去——睹物生情(实写) 前两联:虚中有实 颈联:登楼所见——描写景物 对偶 尾联:思乡之情——由景生情 主旨
小结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 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 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 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 所推崇的珍品。
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A)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 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 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 波,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代诗人。唐开元年 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 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 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 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主题思想
诗中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 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 感与吊古怀乡的思乡之情。
课堂练习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 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诗人吊古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 (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 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怀乡思亲 之情。
•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朓,由渺不可知的 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 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 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下面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 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 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句子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楼》中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 的感慨的句子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句子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 “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 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 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 之情。
崔颢
朗读诗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 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 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 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 的诗作。
• B.颔联,由神话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 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 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 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下面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 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