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探讨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灵沟通,其教学过程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它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强化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运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艺术的意义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被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双方都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得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为此,教师探索英语课堂互动教学艺术有着极大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在互动教学中,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教学任务环环相扣,使其注意力时刻被吸引到教学活动中。
2.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激励。
由于任务设置有梯度,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互动教学强调以个人自学为基础、学生互动为主体,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4.有利于合作互动品质的养成。
互动教学是一种教师、学生、教材、可利用的教学设施之间的多项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互动,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二、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的运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教无趣,必不乐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个人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与总结,把培养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二是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所以,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师生互动,重视情感交流,才能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2.合理划分教学层次,推动学生互动交流。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引起学生互动的条件。
为此,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层次。
划分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成绩、性别、性格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在新学期树立自己努力的目标。
3.设疑探究,朗读感悟,引导生本互动。
英语是一门以语言教学为重点的学科,教材则是语言教学的依据,也是发展语言的重要载体。
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教材。
但是,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在选材和内容编排上过于强调本学科各种知识的罗列,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与
教材配套的图片、录音带以及教材本身的作用,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朗读理解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4.创设教学情景,实现人景互动。
情景教学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初中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如图片、多媒体等进行生动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有效地实现人景互动。
最终,他们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遇到各种情景,就会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英语口头交际。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团体互动。
互动教学的闪光之处还在于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让学生学会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4~5名学生自发组成小组,事先搜索资料,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每组的代表来介绍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再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从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互动与合作,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间的多边多向信息传递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互勉、互爱、互尊的人际氛围中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总而言之,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灵沟通,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强化人与人、人与环境交互影响达
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不过要真正地开展好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当前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或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教学过程,它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达到互动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