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要求】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
(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发表《》倡导新文学。
(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8.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②前期脱离群众,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 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①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⑤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传播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运动相结合;(3)以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传播手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潮?这说明了什么?
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2.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历史意义:
(1)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3)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重难点突破】
一、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
二、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史料研读】科学无国界之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
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是人类全体的,…… 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看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
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
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
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材料三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
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来矫正不平衡状态”的?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20 世纪20年代,科学在国内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推崇。
综合上述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