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作者:杨洪波, 杨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5)
引用次数:0次
1.杨子坚中国古代小说史 1990
2.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 199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999
1.期刊论文朱家席.ZHU Jiaxi《三国演义》与《李自成》的战争描写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2.期刊论文任兴科.苏凤戏剧化的战争——浅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戏剧特色-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10)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3.期刊论文王世勇试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甘肃农业2005(11)
<三国演义>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总结了许多封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战争描写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成就突出,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原则.其中含有辩证法因素,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争,避免了呆板和单调.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由于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更由于作者非凡的军事组织才能,从而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后世之人所仰慕,也为后人描写战争提供了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作,是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方面写战争,充分表现战争前的政治形式,战争的错综复杂,揭示胜负的原因,通过人物活动和内心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起伏发展.
4.期刊论文徐世中.Xu Shizhong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左传>和<三国演义>是两部描写战争非常著名的著作,历来人们对他们各自的描写战争的特点分析比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即:①通过战争写政治;②通过战争写战略;③通过战争写矛盾;④通过战争写人物.
5.期刊论文吴国联.WU Guo-lian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6.期刊论文陈景云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7.学位论文陈莉娟《左传》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2003
《左传》作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先驱,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在创作思想、刻画人物、描写战争、记录辞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广为后世文学作品所借鉴.该文主要从人才观、军事谋略、战争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三国演义》对《左传》文学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在引言中分析了《左传》的研究现状,揭示了撰写该文的原因及意义;第一章阐述了《左传》的人才观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二章阐述了《左传》的谋略观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左传》的战争描写手法及其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结束语部分总结了《三国演义》对《左传》文学创作手法的继承与突破.
8.期刊论文陈颖《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中国战争小说与兵学文化关系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曹"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9.期刊论文贾琼《孙子兵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运用-语文学刊2008(11)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10.期刊论文刘洋试论《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说客的分类描写,进一步展示出除了英雄人物和战争描写的又一艺术特色--论辩艺术,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与探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一"说"的艺术,从而折射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伟大之处.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dwx20091503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