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选修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习题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张圆刚参加人:大纲审核人:编写时间:(一)、课程简介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对旅游文化进行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即旅游的精神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

“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又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环节的文化”。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的精神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为增加旅游文化知识打下基础。

此本课程的教学力求突出可操作性,将重点介绍旅游在经济与文化的综合性产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文化、策划工作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的精神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基础理论、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侧重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这个难点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掌握。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应注意同企业文化、世界旅游地理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课程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的基本概念、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同时掌握国外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2、教学内容:作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在旅游文化领域的不同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与主要成果。

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的系统、结构及特征。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第二节国内旅游文化研究概述一、“旅游文化”的概念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第三节国外旅游文化研究概述一、研究视角二、热点问题三、主要成果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2)一般了解国外旅游文化研究概述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旅游文化学的界定和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视角?第二章旅游者文化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旅游资源学原理的分类原则,同时了解与旅游资源学基础学科的种类。

2、教学内容:本章简要介绍文化旅游者的动机与类型,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旅游运转过程与旅游者文化身份的基本概念,并能对旅游者的文化感知和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进行了解。

第一节文化旅游者的动机与类型一、文化旅游者的动机二、文化旅游者的类型第二节旅游运转过程一、旅游的流转环节二、旅游者行为特征第三节旅游者文化身份一、文化身份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二、刻板印象:文化身份特征的概念化、偏执化第四节旅游者的文化感知一、感知视角二、感知对象第五节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一、背景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二、旅游经历对旅游者的影响三、社会评价对旅游者的影响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文化旅游者的动机与类型;旅游运转过程2、一般了解旅游者文化身份;旅游者的文化感知;文化对旅游者的影响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文化旅游者的动机与类型?2、旅游资源学的地域分异规律?3、旅游者的文化感知?第三章旅游地文化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聚落与旅游地文化,掌握旅游地文化中介与旅游地文化的传播。

2、教学内容:本章从聚落的角度把旅游地文化分为村落、集镇和城市三大类型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旅游过程中,目的地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和影响。

第一节聚落与旅游地文化一、村落文化二、集镇文化三、城市文化第二节旅游地文化中介与旅游地文化的传播一、文化中介的类型二、旅游地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聚落与旅游地文化;旅游地文化中介与旅游地文化的传播2、一般了解旅游地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聚落与旅游地文化?2、旅游地文化中介与旅游地文化的传播?第四章旅游跨文化交流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旅游的过程文化扩散与文化涵化,理解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要求学生领会并识记文化扩散、文化涵化、文化休克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整合与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并能结合自身的旅游体验加以分析和探讨。

第一节概述一、跨文化交流的内涵二、机制与结果第二节旅游的过程文化扩散与文化涵化一、文化扩散二、文化涵化三、文化涵化的优势法则四、旅游文化整合的表现第三节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一、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二、旅游者的文化震惊三、旅游者文化震惊的心理过程四、文化震惊产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途径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内涵旅游的过程文化扩散与文化涵化2、一般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旅游者的文化震惊旅游者文化震惊的心理过程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现状?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原则?3、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方法和主要方案?第五章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过程主客接触的特点,了解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理解并能运用旅游影响机理理论与反馈理论。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探讨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过程主客接触的特点,了解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理解并能运用旅游影响机理理论与反馈理论。

第一节、旅游活动中主客接触的特点一、主客接触的短暂性二、主客接触的限制性三、主客关系的不对等性第二节、解释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一、旅游影响机理理论二、旅游影响反馈理论第三节、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一、生活方式二、社会道德三、语言四、宗教五、传统工艺品六、民俗风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旅游活动中主客接触的特点解释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2、一般了解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旅游活动中主客接触的特点?2、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3、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具体表现?第六章中国旅游文化源流1、教学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同时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和中国旅游文化的转型与拓展。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描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源流,要求学生了解发展脉络、主要阶段以及代表人物、重大事件和文化特征。

第一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一、先秦旅游文化二、秦汉旅游文化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一、隋唐五代旅游文化二、宋代旅游文化第三节中国旅游文化的转型与拓展一、近代旅游文化二、现代旅游文化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2、一般了解近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文化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中国旅游文化的缘起和形成?2、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演变?3、中国旅游文化的转型与拓展?第七章文化资源介绍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古迹遗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化设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学艺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民俗风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建筑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园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风物特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探讨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啊哟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基本理论,能联系实际,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进行探讨。

第一节古迹遗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古迹遗址资源的类型二、古迹遗址资源的开发方式第二节文化设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文化设施资源的类型二、文化设施资源的开发方式第三节文学艺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文学艺术资源概述二、文学艺术资源的开发方式第四节民俗风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民族民俗介绍二、民俗的类别三、民俗资源的开发方式第五节建筑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建筑文化概述二、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第六节园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园林文化概述二、园林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第七节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饮食文化资源概述二、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第八节风物特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风物特产介绍二、风物特产资源的开发方式第九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古迹遗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化设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学艺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民俗风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一般了解建筑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园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风物特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4、实践教学环节5、本章思考题1、古迹遗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文化设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文学艺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民俗风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5、园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6、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7、风物特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8、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旅游文化学》,李伟,科学出版社,2006年2、《旅游文化学》,刘郭荣,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平时:40%论文: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