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
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
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种类: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
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成为中国主导疾病: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
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
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
和多发病。
由此看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
与此同时,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到医院看病的人数在减少。
目前,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为47.5亿,比1998年减少了5.8亿人次。
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到医疗机构就诊,35.7%的人采取自我医疗,没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许多居民在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用自我药疗。
专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专家指出,居民自我医疗比例的增加,表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自我治疗能力在增强。
在1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
还有过去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本次调查显示,走路、慢跑和太极拳类形式成为居民主要的锻炼方式,他们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