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规定的刑罚都有哪些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有主刑和附加型两类。
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种: 1、管制。
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2、拘役。
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刑罚是对犯罪分子的处分,也是对犯罪分子的威慑。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那刑法规定的刑罚都有哪些?犯罪分子犯了罪就要受到刑罚的处罚,但是也存在免于处罚的情况,那哪些情形可免予刑事处罚?本文将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一、刑法规定的刑罚都有哪些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有主刑和附加型两类。
(一)主刑有以下五种:
1、管制。
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2、拘役。
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3、有期徒刑。
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
5、死刑。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二)附加刑有以下三种: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二、哪些情形可免予刑事处罚
免予处罚,又称免予刑事处分,即对被告人作有罪宣告,而免除其刑事处罚。
刑法37条规定“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但刑法在具体条款中又有11个事由、5个罪名明确规定了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除此,其它罪名没有明确。
是刑法总则中的37条涵盖所有的分则条款,凡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刑罚的,都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还是仅仅限于这
11个事由、5个罪名。
这样就令执法者在司法实践中产生歧义,难以掌握。
适用时必须考量免予处罚情节形成的机理和条件:
(一)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
这是免除处罚的前提条件。
(二)犯罪情节轻微。
这是适用免除处罚的本质条件,也是客观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是否适用免除处罚的关键在于犯罪本身的严重程度。
只有犯罪性质不严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大,同时又具有免予处罚情节的,才能宣告免除处罚。
(三)不需要判处刑罚。
这里的罚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验出来,宣告犯罪本身就是一种惩罚,适用其他非刑罚方法也是惩罚。
只是这种惩罚不是通过具体的刑罚表现出来而已。
因此免除处罚只是不进行刑罚的惩罚,而并非不惩罚,因而与有罪必罚的原则并不矛盾。
另外,司法实践也证明,正确适用刑罚分则,应当以刑罚总则所规定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作指导。
即根据刑法37条的规定,只要犯罪情节轻微就可以免除处罚。
只有刑法规定的刑罚才能使具体应用。
而法官在对具体案件量刑处罚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实际的犯罪情况,做到罪刑相适应
才行。
严格来说,法官对量刑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一起都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做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