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思想派别,或称理论派别,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人力资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和学说,并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人力资本理论基本概念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

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知识、技能及其它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第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渊源(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早期人力资本思想早在17世纪,威廉.配弟(William.Petty)就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思想。

在1676年的《赋税论》中,他把作战中军人武器和其他军械的损失与人的生命损失做了比较,他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这一著名论断即便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极强的人力资本含义,他认为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其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和人的体质与技能有关。

他主张加大在提高人口素质上的投入,尤其是在普及教育和选拔技术人才方面。

此外,他还在《政治算术》(1690年)中对当时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进行了测算。

正因为如此,他被认为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1]的人。

亚当·斯密(Adam.Smith)则将前者的思想发展了一步。

亚当。

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

他说:“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2]由此可见,在亚当.斯密那里,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运用比喻的方式隐性的表现出来。

但是,尽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但是他们只是认为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而资本的报酬才是利润。

既然工资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支___________________[1]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6[2]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57—258付,就像购买机器一样,那么,显然生产系统是以资本为决定因素就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至多在比喻意义上将劳动看作一种资本,但是从没有将劳动真正看作资本。

因此他们没有真正想过,一旦将劳动真正当作资本,劳动不仅要有工资作为补偿,而且也要参与利润上的分享。

这要求对生产组织进行历史性的变革。

此后,萨伊、李斯特等人的论述就更进了一步。

萨伊将人力资本划分为普通劳工的一般性人力资本、专业性人力资本和经营管理的创新性人力资本3种类型,探索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酬规划;他还提出教育是一种资本,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则指出与作为物质资本相对应“精神资本”概念:“个人所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

”;“各国现在的状况是在我们以前许多世代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等积累的结果。

这些就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1]因此,李斯特主张国家应把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以提高未来生产力。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则明确提出了“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本身的投资”这一经典论著。

他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认为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为劳动者带来能力的提高和劳动力利用的机会;他用替代原理说明厂家在人的投资和物的投资方面选择的经济学意义;还对人力资本与工业组织、工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有关特性进行了论述,提出可以将企业家加入到生产要素之中。

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的论述异军突起。

人及其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整个劳动价值论称得上别种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由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构成,其中只有活劳动能创造价值;他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就是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一时期对于人力资本的论证大都是思想片段,精辟却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学界仍然一直把人力视为一种单纯的自然禀赋:一个均值的量,一个外生变量。

60年代后,这种情况受到挑战,系统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是人力资本理论开始系统研究的起始年代。

二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中总产业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率增长之和(即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用来生产国民收入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快得多)的特征。

以及德、日两个战败国在战后重新崛起的奇迹超越了原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范围,由此引起经济学家们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这一时期较早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的是雅各布·明塞尔,但他的成果未能被广泛推广。

加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影响,提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人们公认的往往是曾先后得获诺贝尔奖的西奥多·舒尔茨(1979年)和加里·贝克尔(1992年)。

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数学计量分析则首推爱德华·丹尼森。

这里主要介绍明塞尔、贝克尔、舒尔茨、丹尼森的贡献。

1.明塞尔(Jacob.Mincer)明塞尔是50年代末开创和系统发展人力资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他___________________[1]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3在1957年的博士论文“人力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就运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

他在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开创了人力资本的方法。

明塞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

②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挣得函数;③在考察在职培训对终生收入模式的影响时,提出了“追赶时期”的概念;④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和家庭决策,提出许多新的理论洞见。

2.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舒尔茨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引起世界轰动。

从此,学术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在货币形式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

第二、明确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从小到大的卫生保健费;在职培训费(公司组织);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费用;成人教育费(非公司组织);择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迁移费用。

第三、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总和;②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形成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形式。

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的资本所发挥的作用;③人力资本是可以计量的,可以通过人的数量、质量和劳动时间来计算。

3.加里·贝克尔(Cary.S.Becker)如果说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可看作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宏观分析的话,贝克尔则主要从微观进行分析。

贝克尔从其关于人类行为的一切方面都可以诉诸于经济学分析的一贯方法论出发,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应用于人力投资分析,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还把人力资本研究的框架扩展到家庭经济学,把家庭的许多行为诸如父母养育孩子、婚姻以及家庭内部分工看成与人力资本有关。

他在人力资本方面的贡献主要有:①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人力资本生产理论或供给理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理论;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的问题。

②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认为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③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

④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

4.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贡献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Denison)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

由于在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会产生大量未被认识的、难以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残值”,丹尼森对此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许多人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全球各国教育经费的猛增,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丹尼森的研究成果。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继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卢卡斯(Robert Lucas)、罗默(P.M.Romer)、斯科特(M.PG.Scott)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与60年代的舒尔茨采用新古典统计分析法不同,“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缺陷。

又使西方人力资本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默(P.M.Romer)于1986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提出了“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又称罗默模型)Qi=F(Ki,k,Xi)。

厂家的产出水平由“Ki—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k—一般厂家都可以使用的一般知识”以及“Xi—物质资本和劳动等追加的生产要素”共同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