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 概念与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 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 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 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 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芝加哥学派的第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罗伯 特·帕克(Robert Park)。 1916年,帕克发表《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 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在该文中,帕克 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区别于动植物的生态学研 究”的“人文生态学”,也就是人类生态学。
帕克第一次指出可以把城市看作是“一种 有机体”和“一种心理物理过程,并提出要借 鉴人类学的方法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更深入、 更公正的研究”。 帕克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 即通过对城市具体组织、各种职业和城市文化 的研究来研究城市生活。
3、韦伯的城市社会学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 国的城市史。 韦伯在《论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完全的城市社 区”的定义,指出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 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 韦伯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对城市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
4、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局限性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1893年,斯莫尔 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展 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城市社会学。芝 加哥大学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罗伯特·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是芝加哥学 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
1、罗伯特· 帕克:人文生态学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能 的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
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 它在经济上依赖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 不负担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
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 城市》。
二、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 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 方式所替代。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 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 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角斗场


巴特农神庙

托罗斯神殿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1928)。
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 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 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 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 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特莫(C· G•Dittmer)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
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二)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恢复并发展起来的。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已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的热点问题
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有序流动、城市社会建设与管
(一)城市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
的导言》一文中,伯吉斯提出了 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的“同心圆” 假说,并启发了后来的研究。
3、麦肯齐:城市变迁生态过程论
麦肯齐在《人类社区研究的生态学方法》一文中, 在帕克所创立的人类生态学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城 市社会变迁的各种过程,提出了“生态过程论”。 沃思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 真分析和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 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 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研究。而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城
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
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创立于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
(一)社会学诞生前
(一)社会学产生之前对城市的研究
西塞罗:城邦是一种社会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城市的本质是由公民的本质
决定的,而公民的本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人本论)
请问……
1、你为什么研习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社会学 的研究者,你要追求什么? 2、我们研究城市什Fra bibliotek?怎样去研究?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源流
一、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一)学科界定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也叫都市社会学,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 良性运行规律的具体社会科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 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 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 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工业化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同,典型地反映在古罗马 和古希腊的城市风格差异上。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规划 堪与古代城市文明媲美,建筑设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 典型的例子如18世纪法国巴黎雄伟的皇宫建筑是巴罗克 时代的典范。
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表现成两种主要倾向: 一是继承巴罗克时代的城市规划传统; 一是工业无政府主义,城市建筑完全取决于私人的随 心所欲,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 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 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 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学科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 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 方法指导。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化研究 城市文化研究 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生态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研究 城市历史研究
城市空间研究„„
三、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源流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的
理创新、城市社会保障与反贫困问题、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城市老年化问题、城市文化传承与保 护、城市风险预警与防范、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 结构变迁、城市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城市公共 服务均等化问题 „„
五、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宏观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具体操作方式 调查研究 历史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 思辨研究 实验研究 定量定性研究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 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 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为密切 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出版 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 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 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 意志所抑制。
对城市社会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基 础上,没有构建完整的城市社会学体系; 对城市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存在片面性;不能正 确理解城市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上述问题反映出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在理论和 方法上的不足,但正是他们的研究启迪着后人的智 慧,为城市社会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四)新城市社会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城市社会学”开始崛起,主 要有三大理论流派, 以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为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以哈维(David Harvey,1935-)为代表的政治经济 学派; 以帕尔(Ray Pahl,1935-)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 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 率的增加。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 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上海2010世博
会的主题“better city,better life” 的创意灵感)
城市社会一个人生戏剧大舞台, 参与社会生活意义的追求,追求的 社会认同,扮演的生活角色。
----亚里士多德
(二)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欧洲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对城市进行系 统的研究。古典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 ( Ferdinund Tonnis , 1855-1936 )、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 1858-1917 ) 、 西 美 尔 ( George Simmel , 1858-1918 ) 、 韦 伯 (Max Weber,1864-1920)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