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
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
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创新“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缘于“金融脆弱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的研究主要是由“金融脆弱性假说”延伸而来。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所决定的.一、我国银行体系现状1.我国的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的特点。
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的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弱小,无力与银行机构抗衡,所以银行部门也就鲜有竞争对手,长期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同时,在银行部门内部也同样缺乏竞争,往往是几家大的银行在存放款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特点在许多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
我国主体银行仍然存在产权结构单一,银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
银行体系的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缺陷, 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而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2.不良资产大量存在,使得资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资产是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巨额不良资产的直接后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动摇。
虽有国家信用作支撑。
但巨额的数目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则会威胁到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
3.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加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加上资本市场的分流效应,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所缩紧,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别,但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无明显影响.在货币政策从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大。
4. 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一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种下降的趋势。
虽然各家银行皆有盈利,但盈利一直在减少,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下降。
3银企信息不对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产生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有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危机转嫁给国有银行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国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具有同质性,同时,社会征信体系没有建立,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银行将金借给企业,面临着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中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银行干预过多,其运行效率仍然很低。
现存的监管体制最大缺陷是银行监管还没有走上正轨,如在监管的理念、休制、方法等方面尚无形成适合现阶段的框架,也没有真正完成从合规性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过渡。
金融体系分别监管的效率也不是很高。
5金融开放带来的外部冲击我国在2006年已经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一方面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国设立更多的经营性分支机构。
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其在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6法制精神和信用文化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法制建设比较落后,常常是出了问题才制定一些专门性条例,既缺乏权威性,也缺乏统一性,条例与政策之间、条例与法律之问、条例与条例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一方面使银行各项新业务缺乏监管依据,另一方面又使银行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表现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累积性的特点.我国银行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贷款过度扩张。
是指与银行股本或存款基数相比,银行贷款比例过高现象。
当银行贷款相对其股本过高时,意味着出现贷款投资组合质量恶化时,银行用于挽救贷款损失的资本缓冲金不足;当银行贷款相对其存款基数过高时,银行将不得不依赖银行间市场,融通急需的资金,银行间市场的变化(如利率)对银行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产平衡表的损益情况。
贷款过度扩张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在经济繁荣期,银行企图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利润;或者是出于银行之间的攀比行为,当一家银行模仿其他银行实现国际化而到海外金融市场建立它自己的机构,当这家银行没有明确的贷款目标或对此行动没有恰当的控制时,贷款过度扩张情况极易发生。
2.规模过快增长。
为了吸引优秀的客户和取得卓越的社会金融地位,是银行追求其规模过快增长的动机。
但是,追求规模快速增长会以牺牲银行稳定性为代价。
首先,为使存款金来源增长迅速,银行不得不支付较高存款利息率,为此冒贷款过度扩张危险。
其次,银行为四处寻觅贷款机会,可能使选择贷款对象的条件放松,贷款质量下降,出现坏帐的危险性加大。
3 .低质量的贷款政策。
它包括贷款集中( L o a nConcentration)、关系贷款(Connected Lending)、期限搭配不当(Term Mismatching)、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货币风险(Currency Risk)等。
4.低效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按照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和策略,以审慎的方式经营业务,只有在得到适当授权后才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负债得到控制,会计和其他记录能够提供完整、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风险。
5 .低质量的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应描述和分析银行开展主要业务的市场,并制定银行的经营策略,使银行适应其在产品、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面临的不断变化。
虽然经营计划不能总有助于银行实现它的目标,但是它可以阻止银行误入歧途。
如果银行存在低质量的经营计划,将导致银行经营走下坡路.实力变弱。
而弱小银行往往会被其他银行兼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还没得到有效发挥,中国金融稳健指数很低.1.高负债经营高负债经营是金融行业与生俱来的特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形式,占居民储蓄的6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
在“借短贷长”的矛盾下,这种过分依赖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企业若经营不善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使大量银行的贷款成为漏损型的泡沫资产。
大量不良资产沉淀产生,会使银行流动性出现困难,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相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而言的。
2.融资过度银行化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比重过低(见表1),这种融资结构使得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
而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方向来看,高度集中于国有企业,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直接受制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因此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大量转嫁给商业银行3.信用环境缺失在原有的金融体制中,政府作为贷款的最后担保者和国企预算软约束的担保者,政府信用也就成为所有行为体都信赖保证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事实上已转变成国家信用,在“银行太大不能倒闭”的心理期望下,放纵了银行的经营行为,缺少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
4.金融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多样化可以增加竞争,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并能使储蓄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价值链产生的良性循环。
但以四大银行为中介的垄断性金融安排,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金融需求。
金融制度的供需矛盾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或低效,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法实现。
四、化解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就化解和防范我国银行系统脆弱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构银企关系原有的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因属于同一个产权主体——国家,资金的借贷只是“自己用自己的钱”,而无实际各自利益所进行的借贷,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债务实际上是“自己欠自己的债”。
这种债务关系对国有企业是没有真正所有权约束的。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由单一股权结构向多元股权转变,并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
商业银行应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这样一个基本目标之下,在商业银行上市初期先选择以法人股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到国外持股。
这样既有利于社会、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世界银行曾提出,针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政府政策要比针对会融结构的政策更加有效。
因此,要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我国须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各项会融法规和制度,促进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市场条件。
加快建立银行间存款人信息数据库,形成银行按照企业经营绩效和信誉度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机制。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披露市场信息,将政府职能部门及市场两方面监管相结合。
发挥市场主体的监管作用,要求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
3)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我国解决不良资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之路。
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要与资本市场结合。
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现象。
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是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仅是消除不良资产再生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效迅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所需的外部环境。
金融运动具有较大的时空弹性,体现了金融富韧性,相对于金融脆弱性而言,用其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旨在能够在有利的时空中,创造新的契约关系,以调整人们的债权债务关系,重构人们的权利与义务。
4)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企业多种融资渠道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类型结构的失衡现状,积极发展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中国银行体系这种过于单一的信用形式既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又会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
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活动主体多样化以及竞争的结果会增强所有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自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