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作者:孙晓涛来源:《全球化》2018年第05期摘要:金融监管在逐步加强,作为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银行,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的金融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不良贷款问题。

银行不良贷款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应对不良贷款的支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利润,不良贷款压力制约了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债券业务风险。

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债券市场,小型银行风险问题突出,部分机构的高杠杆操作提高了债券市场脆弱性。

三是资产管理业务风险。

表现为资金规模庞大,业务大量交叉,创新层出不穷,监管不足。

除此之外,还有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

为应对上述金融风险点,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理念、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风险不良贷款资产管理業务金融监管作者简介:孙晓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金融风险问题引起了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重要的位置。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从2016年末的数据来看,银行总资产占银、证、保总资产的逾90%,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近70%。

金融业务交叉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规模也不断扩大,作为金融体系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不断加深。

为贯彻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控,开展了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治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工作取得积极效果,银行表外风险得到控制,跨行业、跨市场的复杂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但我国银行体系仍然面临突出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防控风险的重点领域。

虽然不良贷款恶化势头有所缓解,但总体水平仍处于高位,银行仍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所形成的交叉风险突出,资管业务等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监管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一、当前银行体系风险的总体状况(一)信用风险状况银行不良贷款率止升,关注类贷款率回落,持续恶化势头得到遏制。

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上季度和2016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部贷款增速低1.6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季度持平,连续20个季度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

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下降1.6%,本轮不良贷款爆发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同期增速还高达23.6%。

关注类贷款率为3.56%,比上季度回落0.08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回落。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持续恶化的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

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高度重视,加大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和存在风险隐患贷款的清收和回收力度,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打包转让,积极争取不良贷款核销。

在新增贷款发放方面,商业银行普遍提高了风险控制力度,逐渐上收不良贷款高发地区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流向,积极开拓政府类项目和个人贷款等信用风险较低的贷款领域。

除商业银行自身努力之外,2016年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趋于平稳,企业经营情况整体稳定,也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势的缓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

债券违约事件持续频发,银行机构风险敞口较大。

2017年1—10月,沪深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共发生债券违约事件35起,违约金额共255亿元,是2016年全年违约事件数量和违约金额的63.6%和65.2%。

银行间市场第一次违约发生于2015年4月,随后逐渐代替沪深交易所成为债券违约的主要市场。

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承销和债券持有主体均为银行机构,其违约事件频发对银行机构的影响较大。

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特点并不突出,发债融资项目由银行推介,购买债券的资金由银行间协调,银行机构持有债券的信用风险由自身承担,银行机构资金通过非法人类产品持有债券的信用风险由于刚性兑付等原因目前也无法转移给投资者。

整体来看,与不良贷款问题较为类似,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还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

面对当前严峻的不良贷款形势,商业银行仍然能够按照监管要求及时补充贷款损失准备金,维持充足的拨备水平,提高应对信用风险的能力。

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已经达到3.13%,同比提高了0.04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2016年以来,拨备覆盖率结束了持续下滑的势头,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三季度末为180.39%,同比提升4.87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的趋稳,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大幅提取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拨备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也受益于目前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二)流动性风险状况同业存单推动银行主动负债占比提升。

2017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金融债券余额(排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持有部分)为4.57万亿元,占比为2.6%,比2016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52.2%,虽然2017年以来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逐渐成为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1—10月,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新增中,金融债券的占比为8.1%,其中1月、5月、8月和9月资金来源新增中,金融债券占比更是分别达到19.7%、13.6%、12.6%和13.8%。

从金融债券结构来看,不排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持有部分,2017年10月末,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余额分别为13.23万亿元、2.97万亿元和8.06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84万亿元、0.45万亿元和1.79万亿元。

同业存单已经成为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的主要手段。

从银行类型来看,中小型银行是银行体系内部主动负债的主体,2017年10月末中小型银行来自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往来资金为10.85万亿元,大型银行仅为1.34万亿元。

从中小型银行体系内部主动负债余额占资金来源余额的比例来看,近2年来也保持持续增长,至2017年1月末达到11.8%的高位,随后有所回落,2017年10月末为10.4%。

通过金融债券开展主动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对银行机构负债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资金来源中的各项存款增速显著回落。

2017年10月末,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为9.2%,2016年初以来共下降2.1个百分点左右。

虽然银行机构在资金运用方面同样积极开展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等,但对各项贷款的冲击相对有限,目前各项贷款增速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3%左右。

各项存款增速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持续走高,2017年三季度为70.01%,同比提高了2.74个百分点。

从另外两个主要的流动性指标来看,流动性比率指标处于合理水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49.17%,同比增长2.24个百分点,说明商业银行仍然能够重视加强流动性管理。

但超额備付金率指标出现下降,2017年三季度末为1.42%,从2015年9月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以来,超额备付金率整体下行了1%左右。

除制度因素外,超额备付金率的下行也表明了货币市场资金状况趋紧。

(三)市场风险状况整体利率水平走高,利率债市场久期继续下行。

经历了一年半左右时间的低利率后,2017年以来整体利率水平开始提高,尤其是1—3月利率水平上行速度较快,4月份以来利率上行压力有所缓解。

2017年10月,7天回购定盘利率、3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日平均值分别为3.22%、4.37%和3.73%。

受平均剩余期限持续下行的影响,我国利率债市场久期继续保持下行,2017年以来,受利率走高的影响,市场久期下行程度进一步扩大。

这表明我国债券市场价格受利率波动的影响程度减弱,由此减轻了银行机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资产的减值压力。

未来国债市场平均剩余期限有望进一步下行,这主要受益于近年来我国短期国债品种的大量推出,尤其是2015年4月以来6个月期限的国债每月定期发行,2015年10月以来3个月期限的国债每周定期发行。

但对于国开债和政策性银行债,随着债券发行历史不断加长,未来平均剩余期限下行空间有限。

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提高,受利率波动影响增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银行持有的这类资产主要是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的债券资产。

2017年三季度末,沪深股市23家上市银行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总计3.0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近年来占比持续提高,分别比2015年末和2016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分类来看,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持续大幅提高,2017年以来有所企稳,2017年三季度末为2.2%,比2014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城商行和农商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2017年以来提高较大,共1.6个百分点。

二、银行体系面临的突出风险点(一)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这一轮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起始于2012年左右的长三角地区,并逐步向全国扩散,成为近年来我国银行机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虽然2017年不良贷款率指标企稳,但不良贷款的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需引起关注。

不良贷款的持续压力对我国银行机构的信贷投放、业务发展、机构管理等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造成我国目前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领域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1.不良贷款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虽然2017年以来全国不良贷款率指标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率也实现了连续4个季度回落,但不良贷款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不良贷款水平仍处高位且数量庞大。

2017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2万亿元,合计相当于商业银行2016年净利润的3倍。

二是商业银行消化存量仍需时日。

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12.3%、16.01%、15.62%、14.31%,虽然与2015和2016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

2.应对不良贷款的资金支出严重影响银行利润我国这一轮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从区域性爆发开始,至今已有5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经历换档期,企业利润下滑、杠杆率较高、财务成本攀升、偿债能力下降。

在此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目前能够维持在1.74%的水平,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打包转让和核销等处置方式造成了银行机构利润的严重损失。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2017年三季度末能够维持180.39%的拨备覆盖率,银行机构为此也大幅压缩了当期利润,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已经达到了3.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