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33分)1. (4分)(2014·温州)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爱阅读”行动寄语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关(jiàn)________时期,爱上阅读,就有了一个不会(kū)________竭的快乐源泉,有了一个不会背(pàn)________的忠实朋友。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但在你们的人生(lán)________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理想﹣﹣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2. (10分) (2017九上·江海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足蒸暑土气,________。
《观刈麦》(白居易)(2) 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默写完整。
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 (2分)下列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杠B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 . 寒暑易节易:更替D .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4. (2分)下面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闻之笑曰B . 当求之于上流C . 一老河兵闻之D . 其反激之力5. (1分)《水浒》"智扑擎天柱"中英雄好汉的名字及其绰号________6. (2分)(2016·安顺) 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________;我喜欢红色,________。
7. (12分) (2019七上·柳州期末)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举办以“伟大的租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1)(活动一:活动流程我设计)近期将开展“伟大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之演讲比赛,请你按前期、中期、后期的顺序,进一步完成演讲比赛活动流程的设计。
制定演讲比赛活动方案→①________ →②________→组织现场比赛并颁奖(2)(活动二:背景歌曲我推荐)为了渲染氛围,需要选择一首歌曲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音乐,请写出你的推荐曲目并说明理由。
(3)(活动三:点赞祖国我来写)70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看在眼里;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人民铭记于心……请用自己的肺腑之言为伟大祖国点赞(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8. (6分)(2019·岳池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匠人与大师梁衡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
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对事物有识别,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下面不属于大师与匠人本质上的区别的一项是()A .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B .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C .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D . 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2)下面这些人物的事迹中,不能说明“大师善综合”的是()A . 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除了是物理大师在数学、哲学方面也很有造诣。
B . 鲁班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C . 达·芬奇留下众多传世名画的同时,还深人研究了自然科学各学科。
D . 毛泽东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B . 文章主体阐述大师和匠人的区别,三段之间构成并列关系。
C . 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生动形象,诙谐风趣。
D . 有没有突破和创新是判断大师高下的标准。
9. (25分)(2019·包河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器成还须久为功①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②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
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
“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③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④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
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⑤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
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
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
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
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⑥“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
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⑦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⑧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6日)(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内容和结构上看,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请用“//"”将第四段分成三个层次。
①②③④⑤(4)文中第六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阅读全文,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10.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1. (14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