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评价;趋势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 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的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兴的学派,它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它推动心理学家采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观点重新认识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什么是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最好行为,关注系统地建设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

人类自身的性格优势和美德是人类向往未来,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战胜弱点,治愈疾病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学渊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首先,积极心理学是对当前人类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反思的结果,无论是在亚洲、欧洲、非洲还是美洲,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种族和宗教冲突的例子,许多冲突甚至造成了人间悲剧,如非洲的卢旺达、欧洲的科索沃和亚洲的中东地区等。

其次,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困惑,如抑郁症患者小龄化,有不安全感人数的增加,青少年性犯罪、儿童自杀、吸毒等问题。

再次,西方广大的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渊源,Seligman自认为积极心理学渊源于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健康运动也对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和积极的组织系统。

1. 积极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按时间状态的不同,把积极体验分为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的积极体验,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

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主要有满意感、满足感、骄傲感、成就感和宁静感等,针对现在的积极体验主要有福乐感、快乐感和愉快感等,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主要有乐观感、期待感等。

1.1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生活满意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提出“生活满意点(Life Satisfaction SetPoint,简称LSSP)”的概念,所谓生活满意点指的是一个人生活满意的基准线。

他们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是生活满意基准线。

有些人生活基准线高,这样的人对自己大部分的生活感到满意;有些人生活基准线低,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很苛刻,似乎什么都不满意。

也有人把生活满意点称为生活满意的回归线,这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一件消极事件之后,他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感到沮丧,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心理状态又会回到原来这条基准线附近。

反之,当一个人经历一件快乐是事后,他的心理状态也会回到这条基准线附近。

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人对活动或事物的满意或不满意的状态会有一种适应性,也就是说,当长期处于满意或不满意的状态时,人就会对满意或不满意的状态视而不见,不再表现出原来的满意或不满意体验。

但这里要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事件本身的性质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满意点,只有当某一生活事件被我们大脑进行加工时,伴随着加工过程我们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一情绪体验才影响我们的生活满意点。

人的情绪体验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一定的外在事件,如我们既可以用积极的态度也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外界的同一事件。

1.2对待现在的积极体验-----福乐福乐事一种非常重要的情绪体验,它最早是由西卡森特米哈伊提出的一个概念。

所谓福乐就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包含愉快,兴趣等多种情绪成分的综合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体验式由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其他引起的。

福乐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挑战与才能的相互平衡,也就是说经过努力后的才能正好能够胜任相应的挑战,福乐才能产生。

第二,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性的结构性特征,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

第三,主体的特点,主要是人格方面的一些特征,也会影响福乐的产生。

1.3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乐观、希望社会学和人类学家Tiger认为,“当评价者把某种社会性的未来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需要的,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时,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是乐观。

”积极心理学对乐观的理解是:首先,一个人天生的遗传基因为其提供了一个乐观基准线,不同的人在这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其次,一个人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则进一步加深了其乐观或悲观的程度。

对于这种乐观或悲观的程度,Seligman [5]和他的同伴是用“解释风格”一词来加以说明的。

希望是与乐观紧密联系的又一种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

希望既包含认知成分,同时也包含情绪成分。

Snyder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途径思想”,既个体认识到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愿望目标的途径;二是“意志思想”,既个体认识到在实现愿望目标的过程中自己需要意志力。

2.积极人格积极人格( positive personality) 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Hillson 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人格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类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具有适应性的整体。

目前,积极人格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和乐观等方面。

2.1 自我决定自我决定是积极人格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Ryan 和Deci[6] 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

自决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

Ryan 和Deci 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 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归属的需要( belongingness) 和自主的需要( autonomy)。

Ryan 和Deci 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 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

这些需要的满足带给人们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条件下的个体,会受到内在的激励,充分发挥其潜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 人们会得到幸福感, 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由于需要的满足与否和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Ryan 和Deei 还考虑了有利于满足这种需要的社会环境及其相反的社会环境。

2.2 积极防御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 [8]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或至少要在纵向研究中进行。

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 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生活的作用。

Vaillant 等人的研究显示,防御机制的成熟度不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和智商高低。

虽然Valliant 仍然使用了以病理学为中心的术语: 防御,但他对成熟的功能的看法,完全考虑到创造性的、积极的解决途径,则打破了消极心理学的模式。

Medvedova L [9]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 coping) 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可简单划分为趋近策略( 例如解决问题或者寻求社会支持) 和回避策略( 例如逃避或者否认) 两类,趋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应对压力中更为有效。

MarieH L, James S.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心理防御机制运用的关系, 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与积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有显著的关系, 而神经质的维度与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相联系, 而神经质的反面, 情绪的稳定性, 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2.3 乐观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 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optimistic)。

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如Lazarus,Beck, Taylor 和Tiger等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然本性, 但Seligman, Abramson,Peterson[8]等人的研究表明, 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 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

Peterson 认为人格其实就是个体在外在的真实事件和个体本身对它们做出的解释之间的中介调节方式。

因此, Peterson 认为乐观的功能主要是起着一种中介调节的作用。

他把乐观分为小乐观(如我今天晚上会找到一个方便的停车位) 和大乐观(我们的国家正在取得伟大的成就),它们分别对当前的实际行为和将来的长远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但不管是大乐观还是小乐观,它们都包含三个因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机成分, 其中情感成分是乐观人格特质形成的最基本动力。

积极心理学还对乐观人格特质作了进一步的区分, 把它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

Taylor 等人的研究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 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晚, 活得也久。

他们分析, 乐观的积极效果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进行调节。

一个乐观的病人更可能积极接受治疗和获得社会支持,而以往学者普遍的观点就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才是健康的。

Sandral. Schneider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欺人。

这些对乐观的研究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3.积极的社会制度除了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外,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