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基础知识
14
创伤的并发症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感染
15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外伤、骨折及骨科手术后等 严重伤的并发症。
病因:创伤骨折后骨髓内脂肪滴进入血液、机体 的应激反应及交感神经-体液的应激反应。
4
骨折成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3、积累性劳损 4、病理性
5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性:
1、开放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
外界相通(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
不与外界相通
6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
1、不全骨折 (裂缝、青枝) 2、完全骨折(横行、斜行、螺旋形、 粉碎性、嵌插、压缩、凹陷、骨骺分 离)
7
完全骨折
8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 1、稳定骨折 (裂缝、青枝、横行、 压缩、嵌插) 2、不稳定骨折(斜行、螺旋形、粉 碎性)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
9
骨折移位
1、成角移位 2、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 4、分离移位 5、旋转移位
10
创伤的全身反应
1.神经应激反应 2.内分泌系统反应 3.代谢反应 4.血循环系统反应 5.脏器反应 6.免疫反应
坠积性肺炎 褥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 损伤性骨化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 急性骨萎缩 缺血性骨坏死 缺血性肌挛缩
24
骨折愈合过程
骨的愈合 1.原发性骨痂反应 2.内、外骨痂的形成和链接 (1)肉芽组织修复期 (2)原始骨痂形成期 (3)成熟骨板期 (4)塑形期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常用骨骼编码:
1肱骨 2尺挠骨 3股骨 4胫腓骨 5脊柱 6-1骨盆环 6-2髋臼 7手 8足 9-1头面骨 9-2下颌骨 14肩胛骨 15锁骨 34髌骨
27
目录
骨科创伤(骨折)的疾病基础 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骨科创伤相关的抗凝治疗
28
骨折的治疗 三大原则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复位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 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 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 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 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 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功能锻炼
血液供应,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图61-32 切开复位法破坏骨折部血液供应的情况 (1) 胫骨干中、下1/3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时, 切开和剥离骨膜后(虚线所示处),损伤了骨膜下 的小血管网,以致进一步破坏了骨折部位原已受 损的血液供应 (2) 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 治疗时,若操作粗暴,损伤了进入骨干内的滋养 动脉,将更广泛地破坏胫骨骨干的血液供应
骨科创伤的基础知识
1
目录
骨科创伤(骨折)的疾病基础 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骨科创伤相关的抗凝治疗
2
创伤
创伤(trauma)是外界致伤性刺激作用于人体,使人体组 织或器官遭到解剖结构上的破坏和生理功能上的紊乱, 随之而发生机体一系列的全身与局部反应所引起的疾病 。
3
骨折定义
完整性丧失 连续性中断
31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优点: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 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 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 并发症。
32
缺点:切开复位有不少缺点,应引起重视。主要有:
1) 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
血液供应(图61-32),如加用髓内钉内固定,可损伤髓腔内
骨折:休克(出血)、发热
11
骨折局部表现
n 一般表现 疼痛 肿胀 功能障碍 青紫等
n 特有体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
注意:不应特意为了诊断故意制造骨擦音或骨擦感
12
骨折的X线表现 1、骨科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凡疑为骨折,常规进行X线射片检查 3、即使明确为骨折,也要射X线片检查
29
复位的标准
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复位的方法
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30
(1)切开复位的指征
1) 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2)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 能者; 4)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 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 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 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主要为呼吸困难、意识障 碍、皮下及内脏瘀血和进行性低氧血症等一组 征候群。
16
筋膜间隙综合征(CS)
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 ,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 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17
好发部位
解剖:
前臂:掌侧浅室/掌侧深室/背侧 小腿:前侧/外侧/后侧浅室/后侧深室 手部、足部
13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 如掌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跟骨拍侧位和轴心 位,腕舟状骨拍正位和蝶位。有时不易确定损伤情 况时,尚需拍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的X线片,以便进行 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急诊 拍片未见明显骨折线,如临床症状较明显者、应于 伤后2周拍片复查。此时,骨折端的吸收常可出现骨 折线,如腕舟状骨骨折。
2021/1/9
18 18
时间-病理变化
缺血时间 30min 2h
4h
6h
12h
神经 功能异常
肌肉
肢体
功能改变
肌红蛋白尿 部分坏死
感觉异常 主动无力 被动疼痛
不完全坏死
永久性功能丧 永久性功能丧 永久性功能丧
失
失
失
2021/1/9
1919
胫前间隔区
腓骨肌间隔区
胫后深间隔区
小腿筋膜间隙
胫后浅 间隔区
20
筋膜间隙综合征 (CS)
前臂 小腿
21
挤压综合征
肢体、臀部等肌肉丰富部位,受到压砸或长时间重力压 迫,致肌肉坏死并引起高血钾症、肌红蛋白尿、急性肾 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和筋膜间隙综合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筋 膜间隙综合征进一步恶化可引起挤压综合征。
22
挤压综合征
23
晚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