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的法律评析《一、破产重整制度概述(一)破产重整制度的概念《企业破产法》没有对重整进行概念界定,而是直接使用了这一概念,因此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重整概念。
但在在理论上,部分学者进行了概念界定。
重整,英文叫做“reorganization”,日文叫做“更生”,法国叫做“司法重整”,是指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重建希望的企业,在法院主持下,通过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参与,强制调整各方法律关系,进行企业营业重组与债务清理,以挽救企业、避免破产的再建型债务清理法律制度。
1根据破产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重整程序可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债务人具备破产原因,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或者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偿债能力的;二是债务人将要出现破产原因,即有明显丧失偿债能力可能的。
重整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重整程序优先化。
在符合重整适用条件时,重整程序不仅优先于一般民事执行程序,而且也要优先于和解程序和清算程序。
当破产申请、和解申请以及重整申请并存,而且债务人又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时,法院应该优先受理破产重整申请。
(2)申请主体的多元化。
重整程序的申请人包括债务人和债权人,也可由债务人公司的股东提出,而破产程序的提出是由债务人或债权人,和解申请一般只能由债务人提出,因此重整制度具有申请主体较其他两种破产程序更多元的特点。
(3)重整措施的多样化。
重整措施不仅包括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妥协与让步,还包括企业的部分或整体出让、合并与分立、追加投资、租赁经营、新股票和新债券的发行等,而和解程序中是没有这些措施的。
(4)公力干预给重整运行提供较强保障。
例如在重整程序中,法院会依法进行对重整运行的强力干预。
(5)出资人权利的限制性。
在重整期间,债务人公司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利益的分配。
(二)破产重整制度的意义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破产法改革运动中破产程序再建主义思潮的兴起,各发达国家纷纷改革破产法,采用重整程序,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陷入债务困境的企业予以拯救。
正因为重整制度能够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避免企业破产所造成的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损失,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因此破产重整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企业破产法》引入破产重整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以拯救企业为价值目标,在协商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前提下借助法律手段强行调整他们的利益。
破产重整是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冲突上作出的慎重选择。
对于陷入困境又有挽救希望的企业,重整制度有利于企业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降低社会成本,实现经济价值。
重整制度也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债务人、企业职工、债务人的投资者以及破产企业客户等多方面的利益,促进各方利害关系人实现“共赢”,并进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破产重整制度也是完善破产法和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使之朝着有利于债务人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方向转化,更加顺应了破产法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破产重整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一)破产重整与破产和解新的《企业破产法》制定之前,我国对公司重整没有作出相关规定。
在旧的破产法框架下,和解与整顿程序经常交织在一起,二者关系混沌不清。
破产重整制度的缺失使得一批财1王欣新主编王斐民副主编.《破产法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15页务和经营已陷入困难又有再建希望的公司只能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债务和解再寻求庭外重组以获得新生,否则只能濒临破产的危险。
破产重整制度的设立弥补了和解整顿制度机能存在的缺陷,具有区别于破产和解制度的独立价值取向。
但是重整制度和和解制度作为破产预防的两大分支,二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二者都是清理债权债务关系的制度,具有避免企业走向破产的作用,实行意思自治,同时也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如果在实践过程中,不把重整和和解各自的内容、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等搞清楚,那就容易模糊二者的界限,不能充分体现重整的独立价值。
和解是指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人,为避免破产清算而与债权人会议达成以让步方法了结债务的协议,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后生效的法律程序。
2和解制度和重整制度存在较大不同:第一,价值目标不同。
和解制度是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的再调整来达到挽救债务人、使债务人得以存续的目的,是一种消极的预防。
和解中债权人其实对债务人的生存并不关注,债权人只是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清偿。
表面上是为维护债务人的利益而实际上是实现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
破产重整则是通过积极地避免公司的破产从而使债务人走出困境,实现债务人的新生。
第二,申请人不同。
和解的申请人必须是已经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人,债权人希望和解的,可以与债务人协商,由债务人提出和解申请。
而破产重整的申请人不仅包括债务人、债权人,还包括债务人公司的股东。
第三,程序启动原因不同。
和解程序开始的原因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而根据《企业破产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重整程序的原因则要更加宽泛,既包括已经发生的无力清偿债务的事实状态,也包括将要发生的无力清偿的事实状态。
第四,采取的措施不同。
和解主要依靠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协商解决,法律不做过多的公力干预。
在和解协议执行期间,法院也处于消极的地位。
重整程序需要法院甚至破产管理人的参与,以及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与和解程序相比,法院所代表的国家公权力对债务人及关系人的干预更强。
第五,价值取向视野不同。
和解制度的价值取向视野内只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
和解过程中的多数事项,一般都要通过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协商与让步进行解决,其他主体利益没有纳入到和解制度的范围之内。
而破产重整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重整制度的价值取向视野更为广阔,除了债务人和债权人,债务人的职工和出资人也可以参与到破产重整中,这就更能充分调动各个利益主体参与挽救债务人的积极性。
第六,草案未通过表决时的结果不同。
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未通过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和解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而部分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同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表决组拒绝再次表决或再次表决仍未通过,但符合《企业破产法》第87条规定的特定情形的,债权人或者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草案,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应当裁定予以批准。
可见,根据第87条的规定,破产重整具有强行重整的情形,而和解程序则不具有此类情形。
(二)破产重整与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指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利用法律手段,强制清算其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的法律制度。
第一,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在清算制度中,由于起初价值取向视野限定在债权人的范围内,因此清算制度仅仅是实现债权的公平清偿,从而维护债权的公平性。
即使后来在个人破产清算方面各国普遍建立起免责制度,也只能说清算制度在最大限度平等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最低程度上考虑了个人债务人此后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并给予其适当保护。
3进入清算程序的企业将无可挽回地陷入破产倒闭。
总体而言,清算制度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则是第二位的。
2韩长印主编.《破产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3耿岩.《破产重整制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重整制度的价值取向视野要比清算制度大很多。
一般企业破产清算后,债权人的债务不可能得到全部清偿,甚至只能得到很少的清偿。
破产后,企业将倒闭,职工将失业,企业原有客户将失去交易机会,有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破产企业的出资人也将不再会得到投资收益;同时也有可能影响到地方的税收,影响经济的繁荣发展。
正如前面所述,重整制度的价值取向视野包括了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的投资人、债务人的职工及其他社会利益主体。
由于其广泛的价值取向视野,通过挽救面临破产危险的债务人使其走向正轨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
债务人可以以新的姿态继续运营,企业有机会从萧条走向复苏,企业职工也能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债务人的出资人可以继续获得投资回报,以往与债务人发生过交易关系的当事人也不会因此再丧失交易机会。
如果企业经营良好,债权人的债务可能获得比清算程序中更多清偿的机会,从而缓解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矛盾。
地方的税收也会获得更多的来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清算和重整期间的财产管理人有所不同。
破产宣告后,债务人的财产必须全部置于管理人的控制之下,债务人的财产成为破产财产,由管理人占有、处分并用于破产分配。
而在重整期间,债务人在自行营业的情况下,行使破产法规定的管理人职权;如果管理人已经接管了债务人的财产和营业事务,则应当办理移交。
重整程序中,管理人对债务人的财产不是控制到其手中,而是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
(三)破产重整与公司重组公司重组是指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的发展及未来的融资能力而进行的重组活动,具体包括公司的改制上市、兼并、合并、买壳、借壳、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企业重整及公司的破产等各项活动。
4重组是通过对公司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而提高公司的效率,实现公司的良好运营。
重组和重整存在很大不同:第一,二者目的不同。
重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的最佳状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重整是为了拯救陷入危机的企业,使之避免破产的危险,并通过重整实现多方利益的协调。
第二,二者的适用条件不同。
为推进发展,企业可以在其认为有必要时随时进行资源重组,其适用条件较为广泛。
而重整的适用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必须基于企业已经发生的无力偿债的状态或者将要发生的无力偿债的状态。
第三,二者的手段不同。
重组是通过改变企业资本的数量和形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达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而重整是通过重整计划的制定、批准与执行,从而使濒临破产的企业得以正常运营。
三、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的不足与完善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引进的破产重整制度,有利于挽救有希望的企业避免走上破产清算之路,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企业职工等企业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减少了因企业破产而给社会带来的社会动荡。
可以说,破产重整制度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博弈,立法理应对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全面的权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完善。
(一)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关于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立法均存在不同之处。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英国的重整制度仅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
如台湾《公司法》第282条规定“以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之公司,因财务困难,暂停营业或停业之虞者,法院得依下列关系人之一之申请,裁定予以重整”。
其立法理由是,公司重整如果范围太宽,则可能发生以重整为手段达到规避破产或拖延债务履行目的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