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的秋眠级
苜蓿的秋眠级是不同苜蓿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和抗寒能力的重要指标。
实际上苜蓿的秋眠级是有关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的遗传特性,这种遗传变异主要源于世界不同苜蓿变异中心的不同基因源。
苜蓿的秋眠性与产量及其越冬性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秋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起源地不同的苜蓿形态和生产能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能在苜蓿秋季某一特定时间收割后的再生过程中才能观察到,而在春季和初夏收割后却观察不到。
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品种鉴定的一个必测指标,人们依据短日照条件下的休眠反应,将南方类型品种称为非秋眠的或非休眠的,而北方类型品种就称为秋眠性的或休眠的。
苜蓿品种可划分为九个休眠级别,九级分类系统为:极休眠(l)、休眠(2)、一般休眠(3)、半休眠(4、5、6)、一般不休眠(7)、不休眠(8)、极不休眠(9)。
休眠级为1的品种休眠性最强,表示其抗寒能力也最强。
相应的,秋眠级9的品种,无休眠性,冬季生长活跃,抗寒能力也是差。
苜蓿的秋眠级和其生产能力间存在对应的关系,秋眠级越低的品种,因其春季返青晚,收割后的再生速度也慢,产量水平要明显低于秋眠级高的品种。
因此,一定要根据苜蓿生产地的气候条件,选择相应的秋眠级苜蓿品种,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在我国不同地区选择苜蓿品种的规律大致如下,内蒙古高原区、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以秋眠级l-3级的品种为主,黄淮海地区和黄土高原温暖半干旱区及东北地区南部和新疆南部,以秋眠级4-5级的品种为主;江淮地区应以秋眠级6-7级的品种为宜;长江以南以秋眠级7以上的品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