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探析作者:熊彩云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0期摘要:在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它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个人、幼儿以至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文章认为应该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帮助幼儿教师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急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自弗顿伯格(H.J.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美国学者玛勒诗(Maslash)于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表现为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非人性或去个性化,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

(3)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国外大量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助人行业。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

在教师职业队伍中,幼儿教师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正承受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和成长压力。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已普遍存在。

梁慧娟、冯晓霞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表明,有2.9%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59.5%的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倦怠倾向,基本无倦怠的教师只占37.6%。

另一项对524位幼儿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35.4%的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个人、幼儿以至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结合我国当前幼儿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教师工作、生活的社会大环境。

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社会变迁及其所引发的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导致幼儿教师产生了危机感。

原来只要端了幼儿教师这碗饭,则当一辈子幼儿教师不成问题。

今天当幼儿教师首先要拥有幼儿教师资格,然后需要单位的聘用。

即使被聘起又担心高职低聘,甚至当保育员。

又如: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提出新要求和高期望。

新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这其间要经历自我否定的痛苦——不得不对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反思、放弃。

尽管这种转变是改革的必然,但它不可避免地带给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教师面对变化和压力无法应对,适应困难,产生了职业倦怠。

2.社会提供给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偏低。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堪称“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在工作中,幼儿教师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

据调查表明,我国幼儿教师人均劳动时间为10.06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高出2.01小时。

繁重的工作能否得到相应的报酬呢?有调查显示,城市中的教办园和机关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基本工资不低,但奖金福利远远不及别的单位(如机关),所以总收入低于国家公务员。

企业办园、民办园、私立园的教师收入相应要低得多。

老少边穷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更低。

据调查,重庆市三峡库区幼儿教师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8.4%,许多乡村幼儿教师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

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低等,都使幼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倦怠。

3.家长的认识和态度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往往成为幼儿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它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一方面,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育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较高期望。

家长的这种高期望给幼儿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学前教育的有效实施,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如一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依然停滞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常暗示老师多教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要是接孩子时看到孩子在玩耍就会埋怨老师不负责。

新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转变观念,强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玩耍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家长的不合理要求与课程改革的不一致,导致幼儿教师常常处于矛盾之中:“这个书我教不来了。

”(二)组织因素组织因素是指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

在职业倦怠研究兴起之初,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就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

1.不确定的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要求越来越多重化。

要求幼儿教师既要是关心生活起居的保姆,又要是懂教育的教育家、精通琴棋书画的艺术家、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科研家、做好家园联系的外交家等。

如果幼儿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望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名幼儿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

这就容易使幼儿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2.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幼儿教师工作的辛苦程度、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主要体现在“四多”工作:(1)班级人数多:调查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普遍存在严重超标现象,在一些地区,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的是普遍现象,甚至有100人之多。

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如,要多制作学具,延长个别辅导时间,增加管理幼儿生活和做家长工作的时间,等等。

(2)案头工作多:据统计,平均每位幼儿教师每个学期的案头工作达17种之多,平均每周投在案头工作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这些案头工作主要包括教案、计划、个案、观察记录、教育随笔、摘抄、科研论文、工作总结、家园联系、安全记录、幼儿成长档案、各种教具等。

(3)公开课多、比赛多:幼儿教师每学期甚至每个月都要参加园内的公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

此外,还有可能代表幼儿园参加区(县)、市、省的各种论文比赛、活动设计比赛、教玩具比赛、课件比赛、技能比赛等。

要参加上述活动,老师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结果不仅代表个人的能力,而且与集体声誉相连。

这无疑使幼儿教师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4)业务学习多:据上级规定,幼儿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进修,获取证书,否则就有可能下岗。

以重庆市为例,在职幼儿教师必须取得如下证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外语合格证、书法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干部培训证、《规程》《纲要》合格证等。

要获得这些证书,幼儿教师只有挤出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

3.缺乏科学化的管理。

笔者在与一些幼儿教师的谈话中发现,教师的压力、焦虑最集中的是管理方式对教师成长的束缚。

比如,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评价方式简单划一,且过于强调时间和量的积累,评价结果还要与教师的奖金福利、职称评定等挂钩。

又如,管理中缺乏对幼儿教师需求的人性化理解、关怀、信任和支持,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让幼儿教师应接不暇。

在工作安排上劳逸不均、待遇有别、处事不公,以致挫伤了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打击了她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了她们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最初的那份职业热情、职业兴趣渐渐退去,相反,厌烦、低落、无助、抱怨和松懈、懒散、疲沓等职业倦怠行为如云雾般逐渐滋生弥漫开来。

4.紧张的人际关系。

工作单位氛围好,人际关系良好,上下级关系融洽,人们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充满自信和自尊,有助于缓冲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如果同事关系紧张,幼儿教师就会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这些会迁移到工作中导致压力加剧,诱发倦怠。

一次小小的评比,一次职称评定,一次考察、提拔的机会,都会可能导致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更紧张,加重幼儿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她们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三)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职业倦怠,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主要由幼儿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

1.人格特征。

如有些幼儿教师在人格上存在怯懦、自卑、狭隘等不良方面,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恰当的策略应付,无所适从。

2.能力素质。

当个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能力有限、经验不丰富,与职业要求形成落差时,自然就不能应付职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而引发职业倦怠。

3.满足感。

幼儿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刻意追求完美,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

很多时候忽略了社会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旦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幼儿教师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在职业工作中体验到的满足感较少,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从而增加职业倦怠产生的概率。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幼儿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各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有较大差异。

既然职业倦怠起源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层面寻找对策,帮助幼儿教师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一)社会层面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应加大对幼教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增加幼儿教师的物质经济鼓励。

国家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法令,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树立幼儿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2.完善教育领域内部的竞争机制。

要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操作办法,如聘任制、考核制、筛选制等。

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了解幼儿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切实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让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政策法规中既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又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持久的动力,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3.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

通过媒体对幼儿教师进行积极的宣传,让公众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

对幼儿教师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给幼儿教师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4.提高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

幼儿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幼儿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减轻职业倦怠。

另一方面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培养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