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了.识了字我们就可以读书看报学到很多知识,大家高不高兴啊?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在齐读)(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陈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那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过渡):要想读好读对就必须把音节读准二.复习音节1(出示课文音节)请一位同学们又快又准地找出其中的整体认读音节.(yi si wu shi zhi )齐读一遍.2(出示er )你们认识这个由特殊韵母组成的音节吗?请读,读时注意舌头由平到卷,领读.3(出示ting san cun)你能分辨两组韵母有什么不同?请你读出他们的不同.请XX读,领读.过渡:看来,同学们拼音学得都不错,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三.读课文1.(出示课文拼音)下面陈老师要求把音节连起来拼成一句话,先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少量时间自由读)2.你读熟了吗?那位小朋友敢来试一试?请四位小朋友一人读一句.3.他们读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请第一小组读第一句,依次类推.准备好了吗?起――4.(出示拼音加汉字)下面我要求你们联系拼音读课文,这有一定难度,但陈老师相信这么聪明的你们只要认真读肯定会读.我先请四个同学试试,每人读一句.5.他们读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每一小组读一句.6.(出示古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先跟老师读一遍,读诗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感情,想想刚才那副美丽的图画,看见标点稍微停顿,不能拖声拖调.(领读)7.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四.学生字1.(课文显出生字)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生字了,这篇古诗要求我们学会的生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读了这么多遍书有人肯定已经认识他们了.(出示卡片)我请小朋友带着大家看陈老师的卡片再拼读一遍.(请小朋友领读)2.我折去拼音你们还会读吗?我们来开火车.(请两组小朋友)3.我们重点来学习一二三,先看“一”一起读.你能用一组词或说个句子吗?4.我们来学写“一”,“一”是由笔画“横”组成从左下格靠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向右横,当左右相等时在横中线上收笔,收笔要停顿.看陈老师写一个.跟我一起说.(边写边说)看电脑老师给我们写一遍.打开习字本(学生唱儿歌)试着描一个写一个.5.我们再来学习“二”一起读.你能用“二”说句话或组词吗?二有个特点,第一笔比第二笔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二的两笔住在田字格的那里?你们说的很对,看老师写,(板书)(二也是由笔画横组成,第一笔横短应该写在横中线上面,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的下面比较长.)拿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写一遍.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6.请XX读(出示三)齐读.你能用“三”组词或说句话吗?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由三笔横组成,第一第二笔比第三笔短.)他们分别写在田字格的那里?看老师写一遍,再看电脑老师写一遍.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三个生字“一二三”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态度上每一节课.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二、有顺序观察插图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三、朗读儿歌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

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一)学习生字的音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

如:拿着èr 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

”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4种笔画。

2.请学生借助书中P51页“写一写”的笔顺,跟随说说每个生字的笔顺和笔画。

3.请同学说说生字的笔画和笔顺。

教师强调:“二、六”是先上后下的笔顺;“八”是先左后右;“十”是先横后竖。

由于“四”笔画多,笔顺容易错,共同学习“四”的笔画及笔顺。

4.电脑演示(1)请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四”字。

“四”的笔画依次变成红色,学生随着边书空笔顺边说笔画。

有的学生往往把“四”的第二笔“横折钩”当成“横”和“竖钩”两笔,教师要特别强调,此外,“横折钩”的“钩”要小,能体现出运笔即可。

(2)让学生边写边悟出“四”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5.请同学按笔顺描书上第3题“写一写”中的红色笔画。

五、巩固复习1.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教学重点:在田字格里写好5个生字。

教学难点:按笔顺把“四”“六”“八”3个字写漂亮。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二、四、六、八、十”。

2.指名朗读儿歌。

二、学习书写“二、四、六、八、十”1.回忆第一课书写的方法:(1)观察位置(2)观察写法(3)亲自实践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字笔画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自己试着在书中写一个。

3.请学生提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八、六、四”(1)书写“四”字,①看板书“四”,请学生们再一次观察每笔的占格位置,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老师的写法。

教师边写边强调:第一笔“竖”,书写时稍微往里收一点,注意横中线上边的“竖”和横中线下边的“竖”应一样长。

第二笔是横折钩,横不要写得太长,要看清楚竖中线左边的“横”和竖中线右边的“横”一样长时,顿笔写折钩,折笔画也稍微向里收一点,要与竖对称,“钩”不要太大。

接着写“撇、竖弯”。

注意两个笔画不仅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而且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最后写横。

③学生修改书中自己写的“四”字后再写一个“四”字。

(2)书写“八”字①看板书“八”,观察占格位置。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二笔“捺”,起笔在右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注意“撇和捺”收笔处应在一条线上。

③学生修改“八”字后再写一个“八”字。

(3)书写“六”字①看板书观察占格位置,请学生说一说。

②观察教师范写,教师提示: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

第三笔“撇”、第四笔“点”分别写在竖中线两侧,起笔、收笔大致要对齐。

教师可在起笔和收笔处轻轻画两条横线,表示要对齐。

最后一笔“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第一笔“点”有所不同。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议。

三、巩固复习1.每个生字在生字本上写3遍,教师巡视辅导。

2.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1)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2)读读图上音节,把汉字写在()里。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

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

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

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第二是它有趣味。

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

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

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

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第三是它有意境。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

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

”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

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