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必然终点,心衰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很大的意义。
心衰涉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心肌牵拉、心肌损伤、心脏基质重构、炎症、氧化应激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其中每个方面均涉及相关生物标志物。
早在20余年前,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BNP)已经开始作为心衰诊断的标志物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生物标志物也开始应用于心衰的诊断和疗效监测。
本专家共识拟对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心衰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心衰的预防、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为保持与现行临床指南的一致性,本专家共识做出的推荐基于近年来各大医学协会公布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南或共识[1-4],对于尚未经过指南推荐但存在较高价值的议题,本共识也将列出作为参考。
本专家共识证据推荐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类推荐指经过多项指南或共识推荐或多项大型研究证实存在可靠的检验价值的证据;Ⅱa类推荐指经过指南或共识推荐或多项研究证实存在一定的检验价值的证据;Ⅱb类推荐指研究证实存在一定的检验价值,但未得到指南或共识推荐的证据;Ⅲ类推荐指指南或共识不推荐或大型研究未能证实其检验价值的证据。
既往指南或共识中对心衰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推荐等级见表1。
表1 ACC/AHA/HFSA2017年心衰指南对心衰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推荐标志物临床应用推荐等级证据等级BNP/NTproBNP 诊断Ⅰ A住院期间预后Ⅰ A预防Ⅱa B出院后预后Ⅱa B指导治疗Ⅱb BTnI/TnT 住院期间预后Ⅰ AsST-2,Gal-3 慢性心衰预后Ⅱb B注:BNP示B型钠尿肽,NT-proBNP示N末端前体BNP,TnI示肌钙蛋白I,TnT 示肌钙蛋白T,sST-2示可溶性肿瘤生成抑制因子2;Gal-3示半乳糖凝集素3;ACC示美国心脏病学院;AHA示美国心脏协会;HFSA示美国心衰学会一、常用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病理生理学作用生物标志物可以指导心衰的诊断、预后以及疗效的监测。
临床应用的生物标志物应符合以下特点:可重复、准确地测量,生化结构稳定,测试时间短,价格合理,能够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信息,可反映诊断、预后或指导治疗,有较高的敏感度或特异度。
本共识所讨论的心衰生物标志物均符合以上特点,按照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分类如下。
(一)心肌损伤和心肌负荷标志物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心衰患者可能出现氧供失衡,心脏前负荷的逐步增加会使氧供失衡进一步恶化,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及心肌损伤。
因此,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与心衰的病程进展有很大相关性,两者均为特异性的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
尽管很多心衰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但是,TnI/TnT的动态变化仍然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体现,在无冠心病的患者中,这些提示作用更为显著[5]。
然而,仅有6%~10%的心衰患者会出现cTn阳性,其敏感度较低。
高敏肌钙蛋白(high sensitivec Tn,hs-cTn)问世后,90%以上的患者都可以检测到hs-cTn 的表达,有效提高了cTn在心衰诊疗过程中的敏感度,使得hs-cTn能在更多的心衰患者中发挥评估作用。
钠尿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是反映心肌容量负荷最经典的标志物,反映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储存在心房颗粒中;不同于ANP,BNP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后即入血,因此更适合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6]。
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末端前体BNP(N-terminal proBNP,NT-proBNP),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NT-proBNP在肌肉、肝脏等组织器官中降解[7]。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长于BNP(120min比20min),此外,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治疗期间,监测疗效。
(二)炎症介质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组织损伤通常可以引发自身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组分(包括促炎因子、细胞黏附因子、趋化因子)能够参与应激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但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同样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衰的进展。
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被蛋白酶降解并分泌入血,与其他入血的炎症因子一起可以作为心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近些年来,这些生物标志物得到大量研究,已被证明与心衰病程显著相关的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经典炎症因子[8]。
此外,一些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也被证实能够作为心衰生物标志物。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一种跨膜蛋白,能够作为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肿瘤生成抑制因子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T2)是IL-1家族中的一员,膜结合ST2与IL-33的结合能够发挥抗心肌肥厚和抗纤维化作用,而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则发挥相反作用[9-10];半乳糖凝集素3(glactin-3,Gal-3)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和促进纤维增殖[11]。
这些新型的标志物均与心衰病程有显著相关性。
(三)心肌重构标志物心肌重构表现为心脏的大小、形状和收缩力随着心衰病程逐步改变的过程,是心衰病程中最主要的解剖学特点。
在组织学方面,心肌重构涉及心肌细胞的肥大、凋亡和心脏间质细胞的增殖,后者还会引起心肌细胞外间质(如胶原纤维)的堆积。
因此,心肌重构可以通过检测分泌到血液中的细胞外间质的表达量和活性来反映,这些分泌物包括胶原的代谢产物和影响基质代谢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 protein,MMP)及其抑制剂。
近年来,MMP在评估心肌重构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MMP及其抑制剂的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比值被认为与心肌重构的进程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对心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四)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性的神经内分泌激活是心衰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心功能不全发生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相继激活,其引起的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心输出量,但其持续升高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和心肌重构,导致心功能恶化和心衰进展。
血清中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能够反映心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能够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
无论是否存在症状,心衰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均显著增加[12],并随着病情的进展进一步升高[13]。
然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测量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限制了其作为心衰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五)其他标志物微小RNA和其他非编码RNA在心衰的调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清中较为稳定[14],也可以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
二、心衰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一)预测心衰的发生心衰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下人口心衰的发病率<1%,80岁以上人口可高达30%。
心衰的基础疾病异质性很高,因此,心衰的发生很难预测。
过去数十年来,一些研究对心衰预测的标志物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一些生物标志物在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但是,对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其区分能力有限。
1.心脏负荷标志物和损伤标志物: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瓣膜病及冠心病等是心衰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多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证实了NP在预测心衰发生中的作用。
在NP的预测能力方面,研究提示BNP/NT-proBNP优于ANP/NT-proANP[15]。
在心衰病程的早期阶段,NT-proBNP尤其能发挥重要的预测作用。
同时,伴有基础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出现TnT/TnI表达量升高,应用高敏TnT/TnI方法进行检测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比例出现进一步上升,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升高与心衰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性[16-18]。
2.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肾功能不全是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证实,肾功能不全标志物,包括肌酐、胱抑素C等也能在心衰的预测中发挥作用[19]。
此外,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e ratio,UACR)也可以发挥一定的预测作用[20]。
不过,上述几项指标的优劣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讨。
3.炎症标志物:传统的炎症标志物TNF-α、IL-6和CR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新发心衰事件,其中IL-6的预测作用最强[8]。
在Framingham研究中,Gal-3与心衰的发生有较弱的相关性[21],在另一项PREVEND研究中,Gal-3在全人群中并不能预测心衰的发生,但在高危患者中有较弱的预测作用[22]。
单独应用sST2也不能预测心衰的发生[23]。
4.多种标志物结合对心衰的预测作用:多个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心衰发生的预测能力可进一步提高。
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中,BNP与UACR联合可预测心衰的发生[20]。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多次测量BNP/NT-proBNP较基线值上升>25%,同时cTn较基线值上升>50%,也是预测心衰发生的重要指标[24]。
此外,其他研究也证实,BNP/NT-proBNP 联合TnT/TnI及肾功能不全的标志物胱抑素-C、UACR等也能够预测心衰的发生[22]。
同时,BNP、hsTnI和炎症指标sST2,GDF-15结合也是新发心衰的预测因子[21]。
结合多项研究结果,预测心衰的最佳标志物组合是BNP/NT-proBNP、TnT/TnI及UACR[21,25-28]。
推荐: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