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_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_一个文献研究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_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_一个文献研究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范志勇*内容提要理论上将通货膨胀区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仅反映了通货膨胀特征的潜在差异,而且隐含着不同的政策含义。

本文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研究成果,包括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传导渠道、甄别方法和反通货膨胀政策等。

研究表明需求拉动因素在成本冲击传导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相机抉择的补偿性货币政策并非是应对成本冲击的最优选择,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为应对成本冲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需求拉动货币政策一问题的提出2006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现了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现象。

与以往历次通货膨胀不同,2006年通货膨胀率上升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出现的,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代表的最终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此期间也表现出类似的上涨趋势。

除此之外,国内工资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且在少数地区出现了劳动供给不足现象。

在此背景下,国内*范志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电话:82500265电子信箱:fz y8410@。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通货膨胀中的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因素研究及其政策选择0 (08C J L010)和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0的资助。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林洁对本文的帮助,文责自负。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关于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形成了多种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此次通货膨胀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类观点虽然并不否认货币和信贷资金供给可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但更倾向于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农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更重要原因。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次通货膨胀仍然是由过度需求造成的。

¹对于通货膨胀类型的认定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治理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所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

根据一般的观点,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治理的手段在于采取紧缩性宏观政策。

而在面对成本冲击时,紧缩的政策有可能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加剧经济收缩压力,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难度也更大。

国内关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早期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在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绝对比重背景下,为保证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转嫁现象,例如金重仁(1987)。

此后亦有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经济体制的状况利用上下游价格传导关系来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如樊纲(1995)。

然而胡小平等(1994)、吕江林(1995)均对成本转嫁渠道提出质疑,并且强调指出市场供需状况可能会对成本传导渠道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供给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价格传导渠道是不畅通的。

李云林(1997)分析了工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三个渠道,一是工资增长所形成的消费需求扩张;二是工资向资本转化所形成的投资需求扩张;三是工资增长所形成的供给成本上升。

但作者同时也指出工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就经验研究而言,Ko ji m a等(2005)发现从1978至2004年中国名义单位劳动成本与通货膨胀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作者据此判断工资上涨可能是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而导致工资上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资政策调整,而不是生产率或者劳动供需发生变化。

范志勇(2008)通过研究进口价格、超额工资和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2000至2007年超额工资并非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未发现存在工资和价格螺旋上升的有力证据。

贺力平等(2008)对2001至2008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关系进行研究,作者发现在所研究的样本期间内,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时滞为1~3个月,因此作者认为/在影响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中,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对大于供给方面的因素0,但作者并不排除需求和供给因素共同影响通货膨胀走势。

¹刘元春(2008)对国内关于此轮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各种观点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范志勇针对目前国内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研究尚不系统的现状,我们发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是关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问题。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越高,产品价格也越高。

但是在一个包含垄断、非充分就业以及宏观政策干预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要素成本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复杂得多。

生产成本向产品价格的传导渠道也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甄别方法。

目前国内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认定大多局限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以及上游产品价格上升,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区别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依据。

最后是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措施问题。

在成本冲击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可能使经济陷入滞涨状态,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进一步,面临成本冲击时最优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什么?是否存在既能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本文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

下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传导渠道的研究进行总结;第三部分总结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甄别方法;第四部分讨论面临成本冲击时最优的货币政策选择问题,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和传导机制对于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见解。

Friedm an(1963)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总是一种货币现象0。

而新剑桥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报酬率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艾慧,2007)。

现有的理论研究一般将通货膨胀区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中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由工资成本上升和利润上升推动的通货膨胀。

研究发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字面含义并不足以全面反映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并为检验通货膨胀的类型造成了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

事实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斯图亚特时代。

K i b ritÔioÏlu(2001)提供了一个简要的文献回顾,作者发现结构主义(包括斯勘的那维亚模型)、后凯恩斯主义和非均衡经济学都支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观点。

所不同的是,结构主义强调低生产率部门通过垄断力量获得高生产率部门工资所造成的工资增长过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后凯恩斯主义和非均衡经济学则注重强调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成本加成和相对价格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那么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M ach-l u p(1960)对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概念进行细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被细分为自发型、引致型和补偿型(au tono m ous,induced,co m pensatory),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被细分为响应型、防御型和进攻型(responsive,defensi v e,aggressive)。

自发型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完全由需求因素造成,与前期或者预期未来成本上涨无关;引致型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上升导致企业贷款需求上升或者工资收入增加,进而推动对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增加造成的;补偿型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为避免成本冲击导致失业上升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果。

响应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在非完全竞争环境下由垄断因素(如工会)造成的;防御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由生活成本或者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由利润上升或者个别部门工资上升带动整体工资水平上升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则被称为进攻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此外,M achlup还特别指出有效需求增加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发生的必要条件。

H o lz m an(1960)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仅会发生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作者将成本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解为成本推动效应、直接成本拉动效应和间接成本拉动效应三个方面。

成本推动效应是成本冲击对价格的直接影响;直接成本拉动是指在要素价格上升背景下,要素所有者收入和支出变化对价格的影响;间接成本拉动是指在成本冲击下,投资、出口和公共支出等其他变量改变对价格的影响。

B r onfenbrenner和H o lz m an(1963)指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本意是强调由于垄断因素所导致的工资和价格高于均衡水平的现象,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过程中并不排除货币供给、收入和支出增长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政府试图避免产出和就业下降风险的情况下。

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成本加成定价以及利润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Frisch(1977)在M achlup(1960)基础之上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分别细分为自发性(autono m ous)和引致性(i n duced)通货膨胀,即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都可以细分为自发性和引致性两种。

其中引致性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就是由于要素价格上升所导致有效需求增加造成的;自发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则是在总需求不变条件下,由于工资、价格或者利润提高造成的,引致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则是由总需求增长造成的成本上升。

众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从成本冲击发展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条件。

A ckley (1959)强调在成本加成定价条件下,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必要条件是短期内需求对于价格变化不敏感,否则需求下降将切断成本传导渠道。

在Fried m an(1968)和Phelps范志勇(1970)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价格根据经劳动生产率调整后的工资加成得到,名义工资根据通货膨胀预期设定,从而在价格和名义工资之间形成螺旋上升过程。

除此之外,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政府公共政策在成本冲击导致通货膨胀过程中的作用。

H icks(1975)在一个开放经济模型中强调了货币供给增加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M ishk i n(1984)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10年中,理论研究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观点渐趋一致:通货膨胀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无论何时总是货币现象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进一步,M ishk i n认为成本冲击之所以导致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在面临成本冲击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类似的,贝纳西(1997,中译本)也认为/实际工资的一个自发增加会导致成本型通货膨胀,不过只有当政府有一个货币创造的调节政策时,它才可能无限延续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