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近年来,却出现了很多对大学生的批判性评议。
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和法律素养的不足,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
当然,这种说法太偏激了,毕竟这只是局部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的行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但说到底,虽然这只是局部现象,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犯下这些错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急需在学校和社会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在积极地扮演着自己的主人翁角色,积极地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然而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媒体的负面影响下,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和文明素质实在令人心忧。
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扶正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需要迫切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道德素养的培养。
通过一些网上资料和书本知识、老师课堂法律道德知识的讲述,还有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一些法律道德知识进行了分析。
从中可以知道:1、尽管调查表显示,大学生了解法律的渠道多样,其中通过课堂和电视新闻获得法律知识和最新资讯占最大的比例。
9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对于正确处理事情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法律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仍然有极少一部分的人觉得学好法律知识和强调道德观念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道德水平普遍不高。
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一般都只是老师课堂讲述和网络、电视得知,大都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基础课。
另一方面,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受法律氛围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
在现实的竞争和压力环境下,一些学生开始变得重实恵、求实用,趋于以实现自我为中心,对有困难的人缺少同情心、对社会集体缺少责任感。
2、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开展法律课都持有肯定态度,但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法律课的作用在于“可以很好的了解社会时事、提高法律意识”,而只有27%的调查者认为“了解法、认识法、利用法,做到学以致用”。
很多大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了解,看待事情大多是从感性出发。
法律观念淡薄,由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感性地去思考和评价,而不是从理性和法律角度生去思考和看待。
对于法律课,同学们就局限于了解法律是什么、为什么,但忽视了最最重要的部分——怎么做。
当我们遇上了法律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理论知识是重要,但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而明确的学习态度,把学以致用作为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
3调查分析中,当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们,受到不良商家侵权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会首选“积极找该商家协商”,其次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接着就是“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抱着一种只要自己遵纪守法,不触犯法律就可以了;只要不做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事情就可以了,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者心理。
没有主动认识法律的意识和维护自己权益的主动意识。
大学生首选与商家协商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先与商家协商能够直接由消费者的我们试图解决问题,会更显方便快捷。
第二位的“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明显需要消费者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第三位是“自认倒霉、忍气吞声”,作为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竟然也选择在受到侵权的时候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朋友圈子里,几乎所有朋友在遇到消费侵权的时候,他们选择沉默的原因,不能简单归根于缺乏维权意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只是大学生,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更多的财力去为那么一包价值几元的变质膨化食品去耗时间耗精力。
若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维权支持。
如今大学生可以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差,被动地接受法律,缺乏主动的理性法律意识。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和道德素养显得迫在眉睫。
4、约56%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只是一般,优秀的只占不到2%,还有约9%的大认为是较差,从中可以反映出大学生自己都觉得加强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有时代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一间考研自习室发生了“占座群殴”事件,视频显示几名男生打成一团,教室里很多学生挤在旁边议论、张望。
堂堂大学生竟为“占座小事”动起了拳脚,这是一所高校的偶发事件还是普遍中的必然?是因为学生道德素质低,还只是因为学校管理不善。
心智不成熟,心理脆弱,遇到事情易激动;道德素质还亟待培养和增强。
5、通过调查可知,受访者知道消费者维权途径绝大多数都知道“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工商部门”,但是对与“仲裁机构”“法院”等途径知之甚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6、通过调查可知,76%的受访者都没有维权的经历。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较为淡薄。
作为时代的领军人,在个人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难道能继续沉默忍气吞声?不!但是社会现状又让人无奈,我们需要和财大气粗、奸诈狡猾的大老板大企业斡旋,我们要有很大的勇气,我们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我们需要很大笔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维权支持。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我提出以下建议:A、高校法律咨询室运行的保障及人员配备要真正发挥高校法律咨询室的作用,必须首先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建立健全高校法律咨询室的组织机构,配备能够胜任现代高校法律教育、咨询与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1)要加大设备和资金的投入。
一方面要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并设立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咨询室等场所,同时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法律咨询室开展法律普及教育、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等活动。
2)鉴于高校法律教育与咨询工作的现状,高校法律咨询室应初步定位于高校常设性机构。
为便于开展工作,特别是考虑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法律咨询室应挂靠高校学生工作部(处)或团委。
3)同时要与政法院系密切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政法院系的专业教师资源和法学专业人才。
4)高校法律咨询室应设一名专职负责人、一名常务负责人员和若干副职人员(负责人应由学生工作部处)或团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常务负责人应由政法院系有关人员担任。
考虑到工作的复杂性和涉及面的广泛性,其他成员应分别由政治院系法学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部(处)或团委、宣传部、保卫处等相关人员组成。
最好还要聘请一、二位社会法学专家当顾问,以便结合社会法律现象和案例来指导法律咨询室工作。
5)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和常规性,高校法律咨询室应专门设立日常事务办公室,如法律事务办公室等,专门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学生的咨询预约接待工作,其工作人员应是法学专业人员。
B、高校法律咨询室的工作制度和工作平台.鉴于高校法律咨询室的非机关性,其应建立例会制度,通过例会,总结布置相关工作,沟通、交流法律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体会,分析研讨校园法律现象,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
1)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通过高校法律咨询室设立的日常事务办公室,如法律咨询室或法律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咨询预约接待工作;同时适当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一方面,在我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校外主体的侵犯时,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解答学生关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违纪申诉制度相联系,协调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缓解各种校内矛盾。
2)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
要重点对学生工作管理干部、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主要学生干部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培训,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
3)开展法律知识交流会,解读校园法规,交流学法心得,开展法律答疑,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其中通过加强对法学专业社团的指导,通过社团活动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4)建立网络。
高校法律咨询室应安排机构成员联系挂点院系,建立专业教师联系班级,各级学生会、班级设立法制委员的制度,在全校形成法律学习、宣传、应用的网络。
协助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开展法律普及教育工作。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但还存在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模糊,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但是这并不是几节课啊又或者是老师课堂讲述和分析一些具体案例,我们就能很好的掌握。
最关键的是学校都只是把它当成一门基础课,上几节课,学分修满就了事了。
所以学校方面也要在采取措施加强同学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加强道德教育和管理,要把理论教育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一些校园、社区服务活动,发动学生踊跃参与:1)多播放相关的视频录象,增强法律道德课程2)增设校园法庭,模拟真实法庭来解决校园纠纷;带同学参加真实法院开庭审案,亲身体验和增强法律知识意识同时,我们更应该认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去:1)积极参加服务社区、校园活动2)关心他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因此,需要迫切开展的工作就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及法律道德素养的培养。
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营造一个法律道德文明的大学和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