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在东南亚抗击日寇的“华侨兵”1942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挑起太平洋战争;同时大举南下,进犯、占领东南亚各国。
英、法、荷兰守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很快就相继宣布投降。
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东南亚华侨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公开进行支援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那些曾经领导华侨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华侨社团领袖及其骨干人物,有的被迫流亡,有的被日寇逮捕投入集中营,有的惨遭杀害。
整个东南亚笼罩在日本法西斯制造的血腥恐怖之中。
东南亚华侨为了保卫自己生存的家园,同当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以各种方式,投身当地的抗日军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或秘密配合盟军进行情报搜集活动和联络工作。
下面介绍在东南亚浴血抗击日寇的几支“华侨兵”军事武装。
星华抗日义勇军星华抗日义勇军从是由马来亚共产党倡导、由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出面组织的、战斗员全部由“华侨兵”组成的抗日军事武装,兵力有1300人。
1941年12月8日,日寇入侵马来亚,在哥打?Q鲁登陆,以破竹之势进击英军,新加坡形势十分危急。
英国政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允侨团各界人士的要求,协议承?J马来亚共产党的合法地位,释放被囚禁的政治犯,接受了马共武装民众参与抗日的主张。
于是,由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出面,组织了一支战斗员完全为当地华侨的星华抗日义勇军。
英方派达理上校担任义勇军司令,但不允许义勇军作为独立的战斗部队进行编制,不承认马共在义勇军中的领导地位,不发给正规军服,只配给少量的落后武器,却要求他们开赴前线,参加新加坡保卫战。
心系侨胞生命财产安危的侨领陈嘉庚先生对英当局此举十分反感。
他说:“英兵至少尚有五到七万人,何须派此绝未训练之华人往前线。
不但此一千人将就死地,敌人人境必因此多杀许多华侨。
英政府此举,最为狡猾残忍,实可痛心。
”(见《南侨回忆录》)星华抗日义勇军的成立,有个关键人物,就是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主任林江石。
他本名黄伯遂,又名老黑,原籍广东增城。
出身贫苦,年幼失学。
打工之余刻苦学习,自修完中学课程,并通晓英文。
“七七事变”爆发后,热心参加当地侨界的抗日活动。
1934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1940年调任新加坡市委书记,为马共中央委员。
1941年3月因“参加非法活动”被英当局逮捕投入监狱。
日寇南侵后,才于1941年12月底被释放,立即被推举为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会民众武装部主任,全身心投入星华抗日义勇军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1942年1月31日深夜,英军政治部长通过电话请林江石主任谈话,称:“柔佛英军已撤回星洲,柔佛长堤已炸断,明天新加坡保卫战将开始。
当局已决定死守星洲,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星华义勇军应立即集中,开赴前线,协助当局保卫星洲。
”2月1日,林江石主任乃发布命令,将义勇军集中于设在南洋华侨师范学校的司令部,进行正式编队。
首先是编第一连,连长由英军官担任,按方言籍贯编了3个排,第1排为广府籍,第2排为潮州籍,第3排为客家籍。
随后又编了第2连、第3连、第4连……共编了7个连。
连队的党代表由民众武装部委派,名义是连队的政治指导员。
在编制队伍的同时,义勇军总部邀请一名中国的军官担任教官,进行操练。
2月4日,义勇军总部举行出征前的誓师大会。
林江石主任做了动员报告,达理上校也讲了话,各人民团体代表给予热情鼓励。
义勇军投入战斗以后,在丹绒百葛码头货仓中弹起火的救援中,在港口水道巡逻时对敌艇发动的突袭中,在增援守军阻击日军的战斗中……尽管准备简陋、缺乏实战经验,但战斗意志坚强,不怕苦不怕死,因此都有不俗的表现和可圈可点的战绩。
据《大战与南侨》中《星华义勇军总部报告抗敌经过》记载:“第二连奉命出发至裕廊前线,与敌血战4日,进攻几十次,给予敌方重大损害。
第三连防守巴丝班让沿海,初时敌数次登陆未遂,最后在大炮机枪和空军掩护下登陆,我军弹尽粮绝后退。
第四连第三排救援巴丝班让前线阵地,并援助第二连作战。
敌方利用马来人奸细及一部分投降印军作引导,由低空扫射,层层紧缩包围圈,并用大炮重机枪猛烈攻击。
我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弹尽粮绝之危急时,展开殊死战。
我军被围阵亡与伤害情形惨重,不得已由各阵地退出……”又据《新加坡简史》记载:“2月1日,义勇军集中,4日开赴前线。
……有的驻扎在前沿战略要地裕廊十八碑,面对新山;有的防守在新加坡要冲林厝港十九碑半;有的到巴丝班让十三碑和后港樟宜一带。
从5日至7日,裕廊和林厝港义勇军全歼敌橡皮艇30多艘,打沉日艇3艘。
8日晨,日军发动全线进攻,义勇军奋战一昼夜。
9日被围,退至武吉知马防线。
10日至11日,武吉知马争夺战炽热进行……”上述记载,可知义勇军“华侨兵”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以及表现之英勇。
与星华抗日义勇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守卫新加坡的英军的懦弱、无能。
日寇入侵时,守卫新加坡的英军海陆空部队据日军方面报告有12万人,但他们缺乏守土之志,只经过一星期的战斗,便抛弃“死守星洲,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诺言,向3万日军举白旗投降。
据日方发布消息,新加坡之战结束,成为日军俘虏的英军竟达73000人,其中竟有将级军官24名!新加坡沦陷前夕,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华侨掩护下,辗转逃往印度尼西亚玛琅避难。
新加坡沦陷后,日军随即进行“大检证”,对所谓“敌性华侨”展开疯狂大屠杀。
星华抗日义勇军幸存的“华侨兵”,部分偷渡到马来亚,加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继续同日寇斗争。
林江石和一些战友未及撤离,匆匆转入“地下”同日寇周旋。
后来由于叛徒出卖,林江石和另外两位义勇军骨干不幸落入敌手,被日本宪兵队施予酷刑,折磨至死,遗骸不知所终。
身陷囹圄时,他曾作一首七言绝句:“奋身投入血阵中,遍体鳞伤碧血红,手无寸铁难言勇,昔年威武逝如风。
”星华抗日义勇军是东南亚存在时间最短的抗日军事武装。
从1942年1月中旬筹建创立,到1942年2月13日宣布解散,一个来月,虽参加作战不过一星期,但其勇猛的战斗精神,却体现了新、马人民,特别是“华侨兵”坚决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坚定意志,不仅震撼了侵略者,也为战场上的英、澳、印军所钦佩,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黑暗的夜空,在东南亚华侨抗日史册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是马来亚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成员以“华侨兵”占多数的抗日军事武装。
其军旗为“红色大地三颗星”,三颗星代表华、马、印三大民族团结一致,驱逐日本法西斯出马来亚。
1941年12月,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马来亚的危难时刻,马来亚共产党中央立即提出“行动起来,动员起来,抗日卫马”的口号,号召全体共产党员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敌后组建抗日游击队,带领群众拿起武器,抗击日军,为保卫新、马而浴血奋战。
当地华侨一马当先,踊跃参加,慷慨赴难,奋勇抗敌。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共拥有8个独立队。
第1独立队于1942年1月1日宣布成立,活动地点主要在雪兰莪州。
相继成立的其他独立队,活动地点分别为:第2独立队主要在森美兰州,第3独立队主要在柔佛州北部,第4独立队主要在柔佛州南部,第5独立队主要在霹雳州,第6独立队主要在彭亨州西部,第7独立队主要在彭亨州东部和丁加奴州,第8独立队主要在吉打州和玻璃市州。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始终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打倒日本法西斯,争取马来亚的民族解放。
军中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军队中的骨干都是共产党员。
它有着严明的纪律,各独立队成立时,都参照中国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做法,制定“X大纪律X项注意”。
在1943年2月马共中央召开的执委会上,统一规定为“四大纪律十项注意”。
“四大纪律”为:绝对服从指挥,严守军事秘密,没收敌产归公,爱护群众利益。
“十项注意”为:态度要和蔼,买卖要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内务要整洁,肮脏要打扫,不打骂俘虏,不调戏妇女,大便上厕所,洗澡避女人。
近代马来亚人民没有经历过武装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以后,只能借鉴外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武装斗争经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经过3年8个月的斗争实践,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战术原则,即“坚决、主动、灵活、积极”。
就是说:行动要坚决,作战要主动,战术要灵活,态度要积极。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它实际上是中国人民军队游击战术在马来亚的具体运用。
终于使它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屡屡克敌制胜,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坚强队伍。
人民抗日军中的华侨兵,表现极为突出,深受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拥戴。
例如人民抗日军司令部第一任党代表,就是1938年加入马共的华侨许庆彪。
他既有火一般的革命热情,又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团结同志,忘我工作。
他在第1独立队成立的半年多时间里,将这支部队初步建成一支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并使人员扩大了两倍多,同时开辟了一个相当广阔的革命根据地,使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有了可靠的基地。
1942年9月1日,他在同敌人的搏斗中英勇献身,年仅21岁。
抗日军第1独立队的创立和战斗业绩,传遍了全马四面八方,强有力地鼓舞了各州人民的抗日热情。
还有不少华族马共成员,由于信仰坚定、作战勇敢,而且富有组织能力,因而成为党的领导人和军队的指挥员。
例如曾参与筹建和领导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6独立队和第7独立队的张凌云(又名小张、章德庆、烽云),获选为马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他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西彭亨的抗日烽火》《红旗漫卷东海岸――记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7独立队》和《抗日时期我党我军在吉兰丹的光辉业绩》,不仅是马共领导各族人民抗战的珍贵史料,而且为无数浴血奋战的人民英雄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又如吴一石(又名吴清奇、亚斯),先后担任人民抗日军中的党代表、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雪兰莪州州委宣传部长。
他根据自己战斗经?v回忆撰写的《雪兰莪的抗日武装斗争》,真实记录了马共领导全马人民英勇抗战以及人民抗日军第1独立队创建和成长的光辉历程,而且披露了雪兰莪州抗战期间发生的几桩重大事件,成为马共和人民抗日军的重要历史文献。
1947年5月出任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的华人陈平(1922-2013),原名王文华,祖籍福建福清。
1922年出生于霹雳州实兆远镇,1940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1942年日寇入侵马来亚后,他加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任马共霹雳州州委委员、州委书记等职,负责向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英军136部队提供给养。
1943年担任马共中央常委,兼军事高级指挥部成员,参与领导全国的抗日武装斗争。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不愧是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从开始报名参加集训的161人,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援,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共拥有8个独立队,总兵力达9000余人(加上后备队,总数约15000A)。
在3年零8个月的抗战期间,与敌寇作战340余次,毙伤敌军5000余人,本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000多名“华侨兵”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