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与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摘要】通过分析工业发展历程,对技术创新发展进行总结,并进行初步展望。
沈阳是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在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分析沈阳从第三次工业革命至今的工业发展,总结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能对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更加深入的微观认识。
在“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视角下,从七个方面对工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技术创新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技术创新;协同创新
前言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起,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逐渐加强,引起了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市场的主导下,传统工业由机器加工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逐渐向柔性制造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
受世界工业发展浪潮的影响,我国工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粗放到集约,并逐渐向高精尖的世界水平靠拢的发展。
沈阳作为我国最早进行工业发展的城市之一,其工业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是工业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
通过总结沈阳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经验,分析当前沈阳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为工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沈阳工业发展历程
1.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1953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从此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阳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点,开始出现一些早起的工业企业如表1。
这一时期是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技术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从日、俄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进行仿制生产。
自主研发能力弱,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管理落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通过技术引进沈阳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弥补国内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产中国第一台车床——六尺皮带车床,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支持国家军事建设等。
1.2独立自主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农业主导
逐渐向工业化发展转变,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
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在这段时间,国外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又由于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生产趋向于政府规划,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
沈阳走在国内工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引进国际援助后,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沈飞集团在这一阶段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首飞成功和196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
沈阳机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发展企业,1953年,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1956年,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1958年,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75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等先后诞生。
1.3转型阶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沈阳的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特别是201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
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被迫重组,转产或者停产倒闭。
沈阳工业发展表现出技术落后,管理困难,生产效率低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进行转型。
陈旧的国有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制度逐渐深入到工业企业,沈阳企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制企业变化显著,多元的经济形式共存。
沈阳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这一时期进行转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建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沈阳建筑机械厂正式改制。
1991年,首批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拉开了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形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各工业区发展规划逐步落实。
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逐具规模。
信息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现了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准时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逐渐成熟,CAD、CAM、CAE和CAPP实现了高度集中。
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优势,工业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研发效率显著提高。
1.4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
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
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