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关于科学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Confucianism and Modern Scientific Thinking) 宋代理学家用格物致知来作为治学的方法,其精神 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 science最初的翻译是‚格致‛,这个词远比‚科学‛ 更能体现science这个字的本义
《礼记· 大学》:

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毕生研究神圣经典的大学者,他们必须 站在坚实的基础上说话:他们必须有证据才能怀疑,他们必 须有证据才能解决怀疑。这,在我看来,可以为一个了不起 的事实,做出历史的解释。那就是,这些伟大的学者,虽然 他们研究的材料不出书本、文字和文献,但却能成功地留给 后人一个冷静而有严格训练的科学传统,严格的依靠证据思 想和探索的传统,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传统——这个 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伟大传统使今日的中华儿女,在当今的科 学时代里,不但不致茫然无所措,反而有宾至如归之感。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



孔教如果能得到正确的阐释,绝无任何与现代科学 思想相冲突的地方 孔教的许多传统对现代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是有利的 孔教有一种尊重真理,并承认‚知的有限‛的传统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也‛——孔教尊重真理的传统未尝中断
《信心与反省》:‚我们的固有文化实在是贫乏的, 谈不到太丰富的梦话。……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 我们没有的,人家所独有,人家都比我们强。……至 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 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庭杖、 板子夹棍的法庭……,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 无不足以单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 文物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解放。我们 当日批判孔孟,弹劫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 为的是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 ‚打倒一尊的门户‛:学术意义上的反孔教,旨 在打破中国学术界儒术独尊的旧格局 ‚解放中国的思想‛:启蒙意义上的反孔教 , 旨在使中国人从这‚吃人‛的‚礼教法制‛下解 放出来
第六讲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一个中西文化汇合论者 一生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 目的:探索中华文化的出路 指导思想:‚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研究问 题,再造文明‛


‚他是西方文化的信从者,同时,他又是中国文化熏陶 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学者,他的气质,他的兴趣,他的 情感,这一切是他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无法摆脱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戚戚之感、依依之情,更不用说在行为 模式上的循规蹈矩。正由于此,尽管他在30年代力倡全 盘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事实上,他却自觉不自觉地从事 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他对中 西科学方法的沟通。由于当时这个思想文化界缺乏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真正全面 而入理的把握,因此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课题的探 讨和解决,不能不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超越这种局限性, 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鉴平
Precisely because they were all their lives dealing with the great books of the Sacred Canon, they were forced always to stand on solid ground: they had to learn to doubt with evidence and to resolve doubt with evidence. that, I think, is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markable fact that those great men working with only “books, words, and documents” have actually succeeded in leaving to posterity a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dispassionate and disciplines inquiry, of rigorous evidential thinking and investigation , of boldness in doubt and hypotheses coupled with meticulous care in seeking verification —a great heritage of scientific sprint and method which makes us, sons and daughters of present-day China, feel not entirely at sea, but rather at home, in the new age of modern science.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估价,归根到底就是 以西方近代文化中的‚民主‛作为其价值评判标 准,据此否定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教法制‛。
妇女问题:女子卑微地位在汉字造字理据上的体现
《说文》:“女,妇 人也,与男相对。” 段注:“妇主服事人 者也。”又:“女人伏 于人也。” 甲骨字形:妇女处于 屈从地位的显现



‚东方文明的最大的特色是知足,西洋近代文 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 ‚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 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 知’,故不注意真理的发现与技艺器械的发明; 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 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 只图安分守己, 不想革命,只做顺民。‛ 旧的‚礼教法制‛下中国文化有四大‚恶 德‛:‚一是自私自利;二是依赖性、奴隶性;三 是假道德,装腔作戏;四是儒怯‛
妇女问题
五四期间广受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胡适:《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 《论贞操问题》、《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等 较系统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的谬论 批判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观念 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对“孝”道的价值重估


《我的儿子》:从西方近代平等观出发, 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认为这种僵化 了的作为教条的孝道其实是非人道的,主 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亲子关系 《李超传》:强烈控诉‚家长族长的专制‛
对“圣贤教训”的批评


指摘古代中国圣贤‚轻蔑人类的基本欲望‛,硬是把 ‚乐天‛、‚安命‛、‚知足‛、‚安贫‛之类的催眠 药给人们吃,其结果是窒息了中华民族心灵的生机, ‚养成懒惰的社会‛。 ‚现在中国最大的病根,并不是军阀于恶官僚。乃是懒 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 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他们是政治的祖宗父 母。我们现在因为他们的小孙子——恶政治——太坏了, 忍不住先打击他。但我们决不可忘记这二千年思想文艺 造成的恶果。打倒今日之恶政治,固然要大家努力;然 而打倒恶政治的祖宗父母——二千年思想文艺里的‘群 鬼’更要大家努力。‛

张岱年 ‚他(胡适) 再三宣称‘中国百事不如 人’,甚至说过‘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这虽然是愤激之词,并不表示他愿意当 亡国奴,却是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的显 著表现。‛

胡适英文著作中的中国文化




胡适在英文著作中对中国文化少了一些批评,多 了一些同情和回护: ‚执笔报国‛‚为宗国讳‛ 《中国社会风俗真诠》(In Defense of the Chinese Social Institutions ) 中文著作:侧重中西文化之异; 英文著作:侧重中西文化之同,有意地为科学、 民主、自由等这些自晚清以来即为中国进步知识 分子所追求的西方价值观念寻找中国的根 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中国文化‚比附‛在西方的价 值观念上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立在‚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的信念之上
三项特别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 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 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 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 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 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是针对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
学术层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



哲学:胡适肯定了中国古代一定阶段上某些学 派中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哲学具有某种 一致性 科学:胡适认为先秦的非儒学派以及宋明程朱 理学和清代朴学在治学方法上也有与西方近代 科学方法相通之处 以历史的态度对待孔学:只是批判和否定其中 与近代民主精神相悖的属于封建性的‚礼教法 制‛之类的东西



《白虎通· 嫁娶》:“娶 者,取也。” 《说文》:“娶,取妇 也。” 《周易》和《诗经》就 写成“取” 男子把别家的女子取到 自己家里来——主动
妇女问题:“三从四德”与“七出”
源自《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 ‘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 天官 内宰》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 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大戴礼记· 本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 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唐律:“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 窃、妒忌、恶疾” 清律:“无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恶疾、多言 舌、盗窃”



《说文》:“妇,服也, 从女持帚也。” 《四库全书· 习学》: “妇,服也,服家事也, 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 家。” 段注:“低头扶持之 义。”







古代女子出嫁曰“归” 《说文》:“归,女嫁 也。” 《白虎通· 嫁娶》说: “嫁者,家也。” 《公羊传》:“礼,女 人谓嫁曰归。” “嫁”字:意味着“有 家”,即女子成年后, 必以夫家为归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