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精神探析
日本 本土 的宗教 最初 以 自然 崇拜 为主 ,属 于 泛灵 多神 信 仰 (精 灵崇
2.日本的樱花精神 形成
拜 ),视 自然 界 各 种 动 植 物 为 神 祗 。 公 元 六世 纪 (中国 南 北 朝 时 期 )。佛 教 自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自然环境 对 日本 文化 的影响是很 大 的。日本 中国传入 日本 ,为了区别于佛教 ,就把 日本本土的传统 民族 宗发 展 的 。 “空 寂 之美 ”是 内心 之 眼 眺 望 的美 ,眼 前 的 景 致
1.日本 是 善 于 学 习的 民 族
和 内心 的感悟结合起来 ,有些苍茫和萧瑟 ,甚至苦涩 ,苦涩其实就是 日本文
日本东临太平洋 ,西隔东海 、黄海 、朝鲜海 峡、日本 海与 中国、朝 鲜、俄 化 ,要 的是 感 到 自 己的 价 值 和 存 在 。
罗 斯 相 望 ,这 一 独 特 的 地 理 位 置 ,既保 存 了 日本 民族 文 化 的 独 立 性 ,又 便 于
茶 道 中的 “和 、敬 、清 、寂 ”正 是 “空 寂 之 美 ”美 的 充 (下 转 第 23页 )
48 05/2012
◆ ◆ ◆ ◆
科 建设、师资培养作为硬件条件。一些地方 的高校领导只倾 向于对高 校青 的 吸 引力
念教育 。二是加强青 年教 师的社会 主义理论教育 。加 强马列主义 、毛 泽东 系到党 的事业和 国家的命运 、前途。 因此 ,加强 高校青年 教师 队伍建设 是
思 想 、邓 小 平 理 论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和 科 学 发 展观 的 学 习 。是 提 高 青 年 高 校 党 建 工 作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本土十分狭小 ,资源又极度贫乏 ,还是世界上地震频 发、火山众 多的国家之 教”。儒教传到 日本变成了枝叶 ,佛 教变成 了花,真正的果是 日本的神道教
一 。 它 是 茫 茫 大 海 里 一 个 孤 零 零 的 小 岛 ,就 像 大 海 里 的 一 叶 孤 舟 。这 种 状 融 入 后 的 本 土意 识 。
日本独特 的地理环境形成 了日本独特的人 文环境 ,独特的人文环 境造 与欧亚大陆的交流,吸收其先进 文化。 日本是 个善 于学 习的民族 ,对 于外
就 了独特 的思维方式和审 美文化 ,产生 独特 的设计艺 术语言 ,并影 响着全 来 文 化 不 会 视 为 异 端 ,总是 采 取 包 容 的态 度 ,坦 诚 其 优 越 性 ,竭 力 引 进 和 移
本 的冷兵器时代 ,武艺高强者被附加行规和道 德规范 ,一旦 自己错了 。不会 “幽兰”。“空寂之美 ”作为 日本民族独特 的美学范畴 ,它的形成 ,一方面 ,受
给 予 机 会 。
到 日本 的自然观和植物美学观 影响 ;另一 方面 ,是 在成 功地吸 收了 中国禅
二 、日本 本 土 意 识 的 形 成
掉得一干二净 ,铺天盖地 的落樱在 那一刻壮观 得震撼人心 。樱花 “瞬 开瞬 精神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种 “和 、敬 、清 、寂”的茶规。“千利休 ”倡导人们 睁
灭 ”,唤起强烈的审美意识。这也是 日本 文化 和 日本精神 的体现 :不惧怕毁 上眼 ,回到内心世界。这种 以隐逸思想 为背景的茶会与足利 义政东 山时代 灭 ,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天灾既然躲不过 ,那就 去勇敢面对 吧,通过增 流行的书院式茶会相 反 ,一扫豪华 的风气 ,只是邀 请几个 知 己在 一问狭 小
日本位 于亚洲东部 ,是太 平洋上一 个 呈弧 状分 布的群 岛国家 。拥有北 化 。从公元七世纪初 至九 世纪 末约 两个半世 纪里 ,日本 为 了学习 中国 文
海道、本州、四国、九 州四个 大岛和几千个 小岛和附近 的海域 。 日本 列 岛被 化 ,先后 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 唐使 团。其次数 之多、规模 之大 、时间之久 、
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精 神独立于物质 之外 ,并不 茶 ,并形成“茶道 ”。唐末杜绝遣唐使 ,断了 日本人 的唐物 崇拜 ,导致 日本人
会随外部环境而改变。而最能体现 日本精神的就是 日本人 的樱花精神。 的本土意识逐渐复苏 ,需要 另外一种 形式 凸现 。他 们在饮茶 过程 中发现一
◆ ◆ ◆ ◆
日本 美 学 精 神 探 析
◆ 闵 珂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1日本人 的设计为什 么总是那 么美? 日本 大和 民族的很 多本土文化其 实是从 中国流传过去 的,而 中国的设计缘何 不及 日本呢?这 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 问题 。本 着向先进科技文化学习的态度 ,重点从 日本的樱花精神入手 、剖析 日本 的本土 意识 形成 ,探 寻 日本的樱花 精神对 审美文化的影响。希望通过研 究其他 民族的文化 现象的同时,为本 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 词l樱花精神 本 土意识 文化审 美
人 们 内心 那块 最 软 的地 方 。
海洋把 日本隔离起 来,但 海洋又把 日本 跟其他国家联系起 来。在造船
一 、 日本 的樱花精神
、
和航海远还发达的远古 ,日本随着 洋流漂 流到朝鲜 ,并通过 漂流航线 把 中
1.日本独特 的地理环境
国文化带到 了日本。中 国文化对 日本 文化 影响 尤为深远 ,特 别是大 唐文
态使 日本人极度缺乏安全感 ,让 日本人 时时刻 刻生活 于不安之 中 。并兢 兢
茶道也伴 随着佛教进入 了日本。佛教在 印度 有很长的历史 ,茶 在僧人
业业 、勤奋努力 。以免 日本列岛这艘船倾覆。这样 的地理 环境 ,使大 和民族 参禅 、静修 、悟 道后可 以解 乏。茶 刚传 入 日本 时只 作为药 用,并不 普遍 ,至
成为世界上危机感最为强烈的民族。也正是这样 的地理环境 ,日本人 认为 平安时代 ,饮茶开始成 为一种风 习,后来 曾一 度衰落 ,直到宋朝 中国盛行饮
物资是靠不住的 ,许多美好 的东 西可能 在一瞬 间就会 变得面 目全非 ;造就 茶 ,此风又被荣西 传到日本 ,但只 限于公卿 之 间。后 来一般 武士也 渐渐 吃
而面不改色的英雄 气概—— 大和 民族独 具 的“武 士道 ”精神 。所 谓 “武士 产 生 了“武 士 道 ”“茶 道 ”“花 道 ”“香 道 ”“书道 ”… …
道”,就是看透 死亡 ,于生死两难 之际 ,要 当机立 断,首先选择 死 。没什 么道
三 、日本 的 樱 花 精神 对 文化 审 美 的影 响
年教 师业绩的考核 ,只看个人的成果 ,对这一 方面的工作 非常重视 ,而 把高
青年教 师工资待遇偏低 ,承担 工作 、赡 养父母子女等各 方压力 ,住房 问
校青 年教师的信仰教育视为软任 务 ,使信 仰教 育工作 呈现 出不稳 定 、不 平 题也是青年教师工作后遇到的最 大困难 ,这些 问题 如果解 决不好 ,将直 接
甚 多 ,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 山地带 ,所 以 日本 是个灾 难较 多的国 家。日 日本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翻版 ,他们认为 日本文化就是我 们隋唐 时期 移植过
本 山地的面积约 占面积 的 76% ,森林面积 占 67%,林木众 多,南部 多樱树 。 去的,对 日本 民族及文化的形成 缺乏深 刻的 了解和研 究,缺乏 对 日本 本土
“三 力 ”入 手 。
总之 ,开展党对高校青年教师信仰力研究对高校 党建工作具有现 实意
1.以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为主导 。增强党对高校青年教师 的凝聚力 义 。青年教 师不仅要担负教书育人、传承知识 的重 任,也面临着 自我 发展 、
思想政治教育侧 重点 主要体现在两 方面 :一是加 强青年教 师的理 想信 自我 完善 的责任。建立一支什 么性质 、什 么素质 的高校 青年教 师队伍 ,关
理可言。死亡观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武士 的刀法简 明快 ,死 的美学如落
1.日本 的 “空 寂 之 美 ”
花之美 ,就是樱花精神。 日本人从骨子里尊重花 ,在他们看来 ,花是 有生命
日本 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寂之美 ”。“寂”,是 时间铭记在世 间的一
的,崇高到极致 ,因此生命体绽放很美丽 ,没有价 值就应该迅速 凋零。在 日 瞬 间不动 ,日常 中求常寂而 不是 无所事事 ,灵魂里 有种珠 光式 的美 ,那是
日本本土 的樱花 以粉 白樱为主 ,由于气候影 响,花期很短 ,最 多一个星 种仪式过程 ,而这种仪式过 程具有 强烈 的宗教色彩 ,于是饮 茶在 日本发展
期 。樱花还有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瞬间的灿烂 ”,花期一过 ,便 于短 时间 内 为茶道。千利休 (公 元 1522年一1591年 )是织丰 时代 的茶 师,他 把茶与掸
地震频繁 ,几乎每个 世纪都有 几次较大 的地震 ,全 球每年有 10% 的地 震发 唐物 的习俗。至今在本州奈 良等地均 有唐物发掘 ,地面 上存 在的唐物也很
生在 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而且 由于日本 列岛处于环太平 洋地震带上 ,火 山 多 ,包括奈 良鉴真东大寺 ,具有浓厚的唐代文化。在许 多人的观念 中,认为
樱 花是 日本的国花。 日本地下资源 种类 繁多 ,但储 量较 少而且分 布零散 , 文 化 的认 识 。
不利于采集。 日本列岛南北长 3000公里 ,跨 2O维 度 ,从亚 热带到亚寒 带,
2.日本 本 土 意 识 的 复 苏
加 上海洋气候影响 ,各地区气候 变化 显著 。春秋两季较短 ,冬夏两季较长。
太平洋和 日本海所 环绕 ,通过大 陆架 与亚洲相连。由于 日本列 岛处在地壳 内容之丰 富,可谓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唐朝的“历法”“农业”等
变 动 地 带 ,褶 皱 和 断层 作 用 剧 烈 ,加 之 外 力 作 用 长 期 侵 蚀 切 割 ,地 形 破 碎 , 东西都成 了一种供品 。有钱有势的家庭均有唐物。镰仓幕府 时期也有 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