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贫血和失血。贫 血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原因: 1、生理性贫血 (1)婴儿期 (2)妊娠中、后期
2、病理性贫血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消化性溃疡、 痔疮及开放损伤大出血、产后和手术后 (2)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输血的 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3)造血功能减退:药物对骨髓的抑制、辐射、放 射线(如X线、钴)照射、再障等。 (4)造血原料不足:铁、维生素B12或叶酸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中性粒细胞增加 常见于大多数传染病、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细菌感染,例 如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等; 大量细胞破坏,例如急性血管内溶血,可能由于缺氧而致 骨髓释放细胞增加; 严重组织损坏,如挤压伤、大手术、急性心梗 代谢性中毒状态。如糖尿病性酸中毒、尿毒症 有些恶性肿瘤病人 粒细胞性白血病。
5、恶性肿瘤,常有血沉增高,尤其是肿瘤组织有 崩溃、坏死时更为明显。 6、高球蛋白血症,常见的如肝硬化,自身免疫性 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7、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加快,因胆固醇易使红细胞 钱串状形成。
六、出血时间测定(BT)
出血时间是指毛细血管被刺破出血到止血所需的 时间。 参考值 (Ivy法)2-7分钟 (TBT法)2.3-9.5分钟
二、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周围血液——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 (M)。 嗜中性白细胞数量最多,常穿出血管,聚集于炎症组织的 周围,作变形运动,吞噬细菌,死亡后形成脓细胞 。 嗜酸性白细胞数量最少。 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密切关系,患结核病时,淋巴细胞明显 增加。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变形活动非常活跃,有吞 噬功能,能吞噬细菌和异物。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到结缔组 织中可变为巨噬细胞。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现象:即杆状核增加,幼稚中性粒细胞超 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明粒细胞生长旺盛, 见于急性传染病,体内有炎症病灶。 ●核右移:即中性粒细胞分叶超过5叶,甚至多达15 叶,表明衰老白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如严重感染的老年病人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患者 出现核右移(5叶以上的核细胞超过5%),提示预 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 ●物理损伤,如X线辐射、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化学药品的影响: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 等对骨髓有一定抑制作用; ●白细胞破坏增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极严重的感染、败血症、 高度恶病质、机体反应低下时中性粒细胞也减少。
2、凝血时间缩短 见于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 成、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亦见各种原因如休 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引起的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的早期。 反复测定凝血时间,如每次都短于3分钟,说明血 液有凝固的趋势,即应当想到血管内凝血(DIC) 的可能。
一、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测定(Hb) 二、白细胞计数(WBC)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四、血小板计数(BPC) 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六、出血时间测定(BT) 六、出血时间测定(BT) 七、凝血时间测定(CT)
七、凝血时间测定(CT)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 检查有无凝血因子缺陷。 参考值(试管法)4-12分钟 临床意义 1、凝血时间延长: 主要见于血液中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或抗凝物质增加时,如血友病、肝脾病、急性传染病、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小板严重减少时亦可引起 凝血时间延长。
临床意义
1.女性血沉高于男性,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以及老年人 血沉率可略高,此为生理变化 2、血沉可鉴别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疾病(如急性心急梗死 与心绞痛),前者血沉加快。 3、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可使血沉增快——主要是由于血浆 中因急性期反应物质(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 增加。 4、血沉加快常是结核、风湿活动的非特异性指标。
2、颜色及透明度变化 (1)血尿:淡红色或棕红色为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 量超过1ml),见于泌尿系统损伤、肿瘤及炎症,如急性 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结核、肾结石等,亦可见于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2)黄疸尿:呈浓茶样深黄色,且泡沫亦呈黄色,见于 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胆石症、胰头癌)等及服用核黄 素、痢特灵、VitB12等药物后。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一、一般检查
参考值 尿量:正常成人24小时为1000-2000ml. 颜色与透明度:浅黄而透明. 酸碱度:一般呈酸性,pH值5.0-7.0,平均6.0. 比重1.003-1.030之间.
临床意义
1、尿量变化 (1)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 大量饮水或服用利尿剂后 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 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有浓缩功能障碍时。 (2)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为少尿 多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低弱引起,见于高热、脱水、休克、水 肿、肾功能衰竭。 (3)24小时尿量小于50ml为无尿 常见于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无尿 期。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多 1、生理性红细胞增多(代偿性增多):如高原氧气 稀薄地区 2、病理性红细胞增多,大致有3种情况: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常见于40岁~ 70岁之间的人群。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于某种原发病,常 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烧伤、肠梗阻、呕吐、 腹泻、多汗、多尿引起脱水时
5、单核细胞数变化 (1)单核细胞增高的意义较大,见于: ●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许多 急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等的恢复期,活动性结 核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单核细胞白血病、胶原组织病。 (2)单核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四、血小板计数(BPC)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化 而成。 血小板在血液内存活时间为8-12天,衰老的血小板大 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参与凝血过程,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 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当血小板减少到每立方毫米5万个以下时,可引起皮肤或 粘膜出血。
2、嗜酸性粒细胞数变化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包囊虫病等, 尤其是幼虫在内脏中移行阶段,虫体及其分泌物均成为过 敏原。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 ●烧伤、手术后。 ●某些转移性癌、鼻咽癌等。
4、淋巴细胞数变化 (1)淋巴细胞增加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主要 见于传染病,如结核、传染性肺炎、麻疹、腮腺 炎等。中毒后的恢复期,小儿佝偻病等淋巴细胞 也增多。某些感染,如百日咳淋巴细胞明显增加, 同时有白细胞总数增加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变态反应; ●溶血性贫血;
(2)淋巴细胞减少 见于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破坏过多的疾病;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之后,以及 接触放射线、化疗后; 传染病初期及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时,如肉瘤晚 期,淋巴细胞可能减少;免疫缺陷病、尿毒症等。
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0.0-20.0)×109/L
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多 1、初生儿、饭后、产后、剧烈运动后、极度恐惧与疼痛、 妊娠末期与分娩期等,白细胞可生理性增多,无临床意义。 2、各种急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脓胸、扁桃腺炎、 败血症、丹毒、猩红热等,由于机体免疫反应,骨髓生成 白细胞能力增强,白细胞增多,可达15-30×109/L。某些 非感染性疾病,如血液疾病、白血病、溶血性贫血、中毒、 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及大出血等,白细胞也可增多。
2、血小板增加: (1)血小板破坏减少,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可暂 时性增高。 (2)急性大出血和急性血管内溶血,血小板有一过 性增高,可能为释放增加或血小板重分配。 (3)急性出血停止后,剧烈运动后或长期居住在高 山地带的居民血小板生理性增高,无临床意义。
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
在一定条件下,抗凝血中的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 率,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 血沉的主要机制是红细胞聚集,促进红细胞钱串状形成, 可使血沉加快,血浆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如纤维蛋白原 (带正电荷,红细胞表面带负电))增加是使ESR加快的 一种重要因素。 参考值(魏氏法) 男15mm以内/第一小时 女20mm以内/第一小时
(二)白细胞减少
1、病毒和某些特异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 副伤寒、疟疾、粟粒型肺结核。 2、某些化学药物,如磺胺、匹拉米洞、锑剂、砷剂、苯 以及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抗癌药物;放射线照射, 如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或放射线工作人员长期接受射线; 重金属中毒;造血系统疾病,如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再生 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脾功能亢进因白细胞破坏过多, 故总数减少。 3、营养不良、严重败血症或休克时,机体反应低下,白 细胞计数值也常减少。
2015年度培训
培训人:XXX
2015年1月3日
XXX人民医院检验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 粪便检查 脑脊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肝功能检查 生化检查 血脂检查 免疫检查 其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