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融合,创新共赢
成立于1906年的美国Kinetek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驱动设备生产企业之一,拥有105年的行业技术经验。
广州康迪克竞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作为Kinetek 集团的全球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之一,主要为跨国公司研发和配套生产高质量的机械零部件,包括高精度的轴、齿轮、齿轮箱、蜗轮蜗杆、自动化专机、自动化模具制具、定型特制精密零配部(配)件等,与众多跨国公司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德国博世,日本牧田,日本日立,美国ADC电机,日本松下等,在业界享有胜誉,丰富地为在中国的外资和中外合作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经验。
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规划中,需大力培养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何为高技能人才?我理解的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素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
主要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有过硬的操作技能(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
2.有高超的应变技能(高技能人才具有经验丰富,对生产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处理不正常情况和突发事故中,具有很强的应变技能)
3.有较高的创新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流程改革和发明创造等方面具有较出色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有持续发展的个人潜质(高技能人才适应新岗位能力强,具有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转岗的能力)
尽管“技工荒”使许多企业感到了切肤之痛,但重“用”轻“培”、只“用”不“培”,甚至只“挖”不“培”的二律背反现象依然较为普遍,以致形成了“挖”——“被挖”——“挖”的恶性循环,在此尤显高技能人才的贫乏。
因此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建设的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企业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
作为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发挥企业这所“大学校”作用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职工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企业这所“大学校”作用对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企业要把发挥“大学校”作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员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
二.是完善职工培养培训机制,将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一
项投资;
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保证
足够的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使一线职工的知识、技术技能更新
提高与行业技术、规范发展同步,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计算机
管理意识、小组工作法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与国际接轨。
三.是规范技能人才管理机制,推行“以人为本”管理制度,创造和谐、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推行行政管理序列和技术技能序列人才平行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两个序列人才待遇基本一致;缩小长期工与劳务工的待遇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同岗同薪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才链,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才。
四.是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成才保障机制,鼓励岗位成才;
企业的生产现场是技术工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业务培训、技能比武、观摩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使更多职工在不同岗位的实践中成长为
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是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
企业应把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基地
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技工院校作为企
业后备技能人才的资源库,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式,打造高素质的
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的最后是在企业中使用,所以企业最能提
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为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校
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
为培养出来的人才符
合职业岗位的要求,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不仅
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
比如,课程
与教材开发过程也应有企业专家的参与:企业提出明确的工作岗位要求,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道德要求;校企共同拟定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使教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操作性等等要求。
双方协商决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课选用公开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理论课和实训课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自编讲义或教材。
专业教师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来学院进行专业讲座。
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给企业的发展造成瓶颈。
在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升级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要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八个关键环节,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各方力量联动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创新才可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