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体育素质教育

浅谈体育素质教育

浅谈体育素质教育
作者:唐宇
来源:《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第03期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根本的工作。

只有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课上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支配。

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

专业特点决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还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

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教学的情感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目的精心设计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增加教学方法和联系手段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体育教学应从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把获得运动的快乐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思想。

再次,应当对学生进行爱國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同时,在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坚强意识和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高尚品质,使学生树立坚韧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首先,应培养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意识。

只有学生对锻炼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才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

否则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其次,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习惯不仅意味着让学生科学的进行锻炼,而且还要使学生把锻炼身体作为一项基本的日常需要和日常习惯。

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要把端正态度和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

而有了科学的锻炼习惯,自然会端正学生的锻炼态度并且增加其参与锻炼的兴趣,因而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只有将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化为习惯,体育锻炼才能受益于终身。

四、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发现力和好奇心的培养,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增进新知识、发展好奇心。

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使学生从中获得正反、左右发现问题,辨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接受书面知识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精神。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性健身实践,让他们在享受时光、享受思想和享受欢乐的氛围中。

收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果。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质疑,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优化生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