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生态专题训练班级姓名小组一、选择题(本部分题目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B.同一种群内个体间既不存在地理隔离,也不存在生殖隔离C.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将形成森林D.深水黑暗环境中,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可能存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B.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D.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4.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5.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体型大小不同果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B. 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C. 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D. 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6.如图甲、图乙为巢湖里草鱼种群的相关曲线,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A.图甲中a~b段草鱼种群数量在增加,b~c段草鱼种群数量在减少B.图甲d、e两点中,进行捕鱼时最有利于草鱼恢复原有数量的是e点C.若草鱼种群密度在增大,则图乙中最可能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D.直接影响草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迁入率、迁出率,还有图乙所示因素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B. 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C. 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8.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
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可能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也可能有多个正确选项)9.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污染源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的工程。
下列有关湿地的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材料只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消费者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阻碍作用C.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D.湿地生态系统依靠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能很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10.粮食危机是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之一。
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B.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从而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喷洒农药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锄地(松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加快物质循环的速度11.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B.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大于t2的数量12.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三、填空题13.“杨-麦间作”是山东省推广的一种农林间作模式:“杨”指的是窄冠黑杨,“麦”指的是小麦。
窄冠黑杨树冠小、遮荫小、根深,不与小麦争水肥。
炎热的时候,窄冠黑杨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为小麦适当遮荫,可避免小麦因干热风而提前干枯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1)山东的“杨-麦间作”比单独种植杨树或小麦每亩增加收入明显,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2)研究人员对增产的麦田进行调研发现:与单纯的麦田相比,“杨-麦间作”的麦田中害虫的数量很少;高大的杨树上栖息着多种鸟类。
据此可以推断杨树上栖息的鸟类很可能属于消费者。
农林间作的麦田中不易爆发虫害,其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的比较强。
(3)“杨-麦间作”的农田中需要不断地施肥,原因是(至少答出两点)。
需要除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好处。
14.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15.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大面积的耕地退化,草地沙化,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
随着人民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很多地方开始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
通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
请回答:(1)人们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沙漠治理,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两项),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
(2)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从群落角度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2个)群落演替等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
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
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附:再加上一个神经调节题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
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
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 )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用TTX 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 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
推测TTX 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 后突触前膜处的Ca 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 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 (是一种Ca 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
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BAPTA ,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