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汽车•和谐社会江淮汽车开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篇章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二○一一年四月核心提示:2011年4月17日,绿色汽车•和谐社会——中国•合肥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仪式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隆重举行。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战略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作为自主品牌中坚力量的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积极策应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技术路线选择上精准务实,旗下江汽股份有限公司、安凯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乘用车、客车领域主动布局、深耕细作,并且首创国内、乃至全球大规模的商业化示范运营,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领头军。
精准布局江淮汽车率先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2011年的春天,国内成品油价格首进“8”时代,高油价再度吹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号角。
彼时,作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全国首批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国家首批5个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的安徽合肥,因率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头——轿车和客车,顺利完成585辆纯电动私家车及180辆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运营,成为新能源汽车真正产业化实践的瞩目焦点。
率先运营领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汽车行业,江淮汽车涉足新能源不算最早,但却是最富成效、商品化速度最快的。
2011年1月,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批量进入私家车市场,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首创国内、乃至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运营,开创了全国纯电动轿车规模投放市场的先河。
4月,15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再度投入合肥市公交示范运行,使得合肥从2010年1月开通国内首条纯电动公交的城市进一步演绎为国内目前推广纯电动公交车最多的城市。
作为最早投入研制并运营的中国新能源客车的“领跑者”,安凯客车是目前国内拥有新能源车型及新能源产品公告最多、产品线最全、最丰富的厂家。
目前,已有400多辆安凯纯电动客车在北京、上海、大连、乌鲁木齐、合肥等城市示范运营,运行效果良好,实际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纯电动客车已经占据我国整个市场的80%以上。
自2002年起,江淮汽车试水研制新能源乘用车,经过艰辛探索和充分验证,完成A、B级増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样车和A00、A0、A 级纯电动汽车样车的开发,并已成功实现纯电动同悦轿车的商品化运营,预计2011年底将再度实现5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悦轿车的投放。
目前,江淮纯电动同悦轿车试验总行驶里程累计近11.5万公里,已示范运营的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超过5000公里,60公里/小时等速行驶下续驶里程达150公里,在城市工况下行驶续驶里程达100公里,百公里平均耗电量13千瓦时,未发生过较大故障,车况较为稳定,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头——轿车与客车,江淮汽车分别实现近600辆和400余辆的商品化运营,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这在国内外汽车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稳健探索技术优势行业领先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缺少核心技术储备,长期依赖于外部的技术输入,造成了研发力量的薄弱,后继乏人,在品牌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很被动。
因此,作为自主品牌一定要紧紧抓住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下一轮工业革命,抢占未来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十一五”期间,江淮汽车秉承着稳健风格,在大量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在纷繁复杂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精准选择了最适合自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技术路线,大客车采用“磷酸铁锂+超级电容”纯电动和增程型混合动力技术,而乘用车轿车选择纯电动和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事实证明,这与国家“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主技术路线完全吻合,是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
批量交付的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正是江淮汽车基于同悦平台开发的第一代纯电动轿车产品,60km/h等速下续驶里程150km,电池组能量为15khw,整备质量1200kg,相比国际同类产品,性能处于大幅领先水平。
从电池、电驱动、高压电气系统等部件的设计和布置方案来看,该产品对同悦平台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获得了优良的整车性能。
例如采用整体式质心集中动力总成设计,有效地降低震动和噪声;电池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物理空间,安全性高,并实现了可更换;整车控制系统功能集成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内,有效控制了成本;拥有高性能实用的CAN通讯系统;拥有功能完善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应用独立的动力电池切断单元(BDU),提升了安全性等。
另外,驱动电机控制策略、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整车防水等关键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安凯客车公司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新能源产品平台的搭建,树立了重点发展纯电动、同步开发混合动力、跟踪燃料电池技术的技术路径,技术水平高,匹配成熟,并具备以下技术优势:首先,电池与电容混合技术应用,电池电容混合型电动车采用超级电容,具有一次充电续驶里程长,速度快,行驶过程中能量回收效率高,加速、启动、爬坡性能好等优点,代表了纯电动汽车的最新发展方向;其次,基于光纤的CAN技术应用,整车各子系统之间的通讯采用光纤连接,使各子系统之间的连接相互之间没有电信号干扰,控制及通讯可靠,保证了行车安全;第三,全承载车身技术在纯电动客车上应用,全承载车身结构易于布置动力电池组,且整车重量比其它厂家同类车型轻约1/13左右;第四,整车使用及维护成本低,平均每公里仅耗1.16度电左右(116度/100Km),使用成本是同类传统车的1/8左右;第五,无发动机的“三滤”维护费用,电动机辅助制动,刹车片维护少。
可以说,安凯纯电动公交车是中国最尖端客车技术与当今客车最“时髦”技术的融合,是现代科技的结晶。
目前,江淮汽车已经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整车集成和优化匹配技术、整车控制策略的开发、整车运行工况仿真技术;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流程,并建立了整车测试企业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
审时度势规划江淮新能源汽车蓝图为什么江淮汽车屡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抢占先机?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把答案归结于JAC的决策文化,能够基于对所处环境和企业获取资源的难易程度做出正确研判,从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以及用有限的资源做有用的事情。
“江淮汽车精准把握了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趋势,实施‘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科研和产业化发展策略,大大加快了商品化的产出速度。
”左延安表示。
所谓“三步并作两步走”,第一步先出产品,批量进入市场,用来检验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探索新能源汽车运营的商业模式。
第二步,集中优势资源,在电控、电机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第三步,在核心零部件、整车匹配技术方面上取得重大进展,成本满足商业化要求。
第二步与第三步同步进行。
自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以来,江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显著提速:目前江淮汽车已具备年产1万台新能源乘用车的产能建设和产品研发、试验能力,2015年将实现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产业化规模。
安凯客车现新建两条新能源客车生产线,产能达到1000辆/年,预计到2012年产能将达到3000辆/年。
“十二五”期间,江淮新能源汽车将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着力突破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良性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末进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有效承接江淮汽车助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2010年1月,中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落户安徽。
在批复实施一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宛若一串镶嵌在长江岸边的璀璨明珠,逐步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
作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头戏,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移中成长崛起,引领皖江“后发赶超”,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
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的龙头企业,江淮汽车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策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制造技术作为转型的方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很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内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安徽汽车产业集群,助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成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经济”大潮涌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唯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战略意义重大。
如何体现“国字号”示范区的高水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要求“要坚持创新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
”江淮汽车深刻把握“承接、转型”的内涵,着力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企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明确提出“研发节能、环保、安全、低碳的汽车产品,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制造技术”的业务发展目标,坚持技术创新,积极整合全球资源,逐步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五层次自主研发创新体系,着力用科技和创新成果演绎客户持续信赖的产品。
为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2010年,江淮汽车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以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测试技术为重点,提升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重大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转化为导向,建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和服务基地。
同时,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良性发展的开发技术人才体系,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专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全面启动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商品化系统规范运营积累经验。
伴随着江淮汽车卓有成效的新能源汽车商品化运营,充分运用“双试点”市的招牌和合肥市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肥市现已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5家,涵盖整车开发、电池开发、电机开发、管理系统开发、充电站(桩)开发及建设管理、推广服务及金融投资等领域。
2010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预计到2012年,合肥市将拥有新能源汽车2.3万辆、充电站20座、充电桩2.3万个,年生产新能源汽车能力达到5万台,产业总产值超百亿元,这将进一步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安徽汽车产业集群激活皖江“磁吸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利用示范区较好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江淮汽车科学规划建设供应巢,有针对性地承接先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通过吸引更多的优秀供应商加盟,加速安徽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皖江城市带新的区域发展竞争力。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江淮汽车积极推进供应巢项目建设,目前已形成长丰、包河、经开区、枞阳四大工业园区,涵盖159家企业的供应巢,江森、伟世通、李尔等近百家供应商在合肥及周边建厂,形成了“江淮车谷”。
通过供应巢的建设,提高了江淮汽车产品同步开发设计的响应度,共同发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总体来看,在以江汽集团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的推动下,汽车产业集群的推动下,汽车工业对安徽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逐年提高,已成为安徽重要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