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区中的“试验区”——大方县星宿乡立体式扶贫开发记实近年来,星宿乡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按照地委秦如培书记“建设毕节试验区中的试验区”的要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扶贫模式,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使全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基本情况星宿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7公里,辖10个村55个村民组,总面积127.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459人,居住汉、苗、彝、仡佬、蒙古、白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是贵州省100个、毕节地区20个、大方县4个一类贫困乡之一。
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星宿乡幅员辽阔,森林覆盖率达51%,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地委、行署在星宿乡实施“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战略,以“地级领导联系,县市党政领导、帮扶单位牵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组织实施”为主要内容,将星宿乡作为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的试点乡;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联系帮扶星宿乡,着力构建“三大机制”,创新扶贫“五种模式”,强力推进“六大工程”,全乡面貌大有改观。
二、实施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星宿乡实施扶贫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069元增加到2010年的346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以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突破发展瓶颈。
建设村村通油路40公里,组组通公路31.31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乡境内的交通网络;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通组路13.4公里、窜寨路18公里和联户路27.7公里;正在建设投资50万元的客运站、油杉河进口油路500米。
交通设施落后一直是影响星宿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丰富的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油杉河景区横跨星宿乡和雨冲乡,景区油路建设为旅游业开发打开了大门,乡、村、组三位一体的公路建设为发展打下了基础。
白泥坝、庆岭、鹅岭、岩脚养殖场、云峰村500亩蔬菜基地等5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施,完成了龙山村大土、长房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松树村深山组小II型水库勘测、项目申报。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有效缓解了工程性缺水问题。
2、以小城镇建设促进扶贫开发大提速。
实施了星宿街、彝族风情街和松树街三条街道建设,其中星宿街和松树街以苗族建筑风格为主,彝族风情街以彝族建筑风格为主,共计实施房屋改造1274户。
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以每年35%的速度逐年递增,尤其到2011年大幅增加,从2010年末占总人口数的2.18%增加到4.35%。
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讯、学校、医院、文化广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开通了调频广播,电视普及率95%。
完成松树街农贸市场建设,配套建设松树村畜牧交易市场。
完成200盏路灯安装;完成龙山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项目覆盖星宿街和彝族风情街,配套安装8000余米供水管网;落实整治经费5万元,增加3名保洁员;安装了200个垃圾桶、建设人行道20千米、种植行道树500株,购买1辆垃圾车;完成8个公厕和4个垃圾处理场建设。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基本建成,人居环境迅速改善,市场贸易非常活跃,基础设施明显改观,民族风格尤其突出,同时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和土特产业、特色经济林和特色农业。
3、以危房改造及异地移民搬迁实现农村面貌整体改观。
2008年前,星宿乡茅草房占全乡房屋总量的72.3%,自2008年实施茅草房改造以来,共计完成了2097户民居改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院坝硬化2.78万平方米,改厕100个,建设垃圾池18个,建设便民桥2座。
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215户农户实施整体搬迁,引导农户逐渐向集镇三条主街道聚集,群众收入渠道逐渐向二三产业转变,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大有改观。
(二)多种产业共同发展1、生态畜牧业:完成1.53万亩牧草种植,实施生态养牛项目(能繁母牛)2000头,培育10户示范带动养殖大户,建成1个500头种牛繁殖场和1个1500只种羊繁殖场,启动种牛和种羊繁殖。
建成生态畜牧业产业化项目圈舍9400平方米,建成6个养殖场。
2、特色农业:建成1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基地、1500亩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完成8000亩杂交玉米种植;建成40亩地方特色野生大叶苦丁茶基地;建成2万亩野生苦竹竹笋生产基地和1万亩野生蕨苔基地,每个村建立1个野生蕨苔示范点。
3、中药材产业:建设10个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示范点,种植7000亩,28万净床面积,培植2083亩蜜环菌;完成牛膝、金银花、软付钱等中药材种植1100亩。
4、特色经济林:每个村建设1个漆树种植示范点,共计完成100万株20000亩种植,完成了梯子村华山松防护林种植300亩。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文化教育卫生设施日益完善。
发放和安装了2291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完成了农村调频广播系统建设,每个村建设1个农村调频广播示范点;完成了文化站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任务;完成10个村农家书屋建设;完成了松树村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启动建设投资336万的星宿乡中心小学搬迁工程,完成松树村幼儿园建设,在学前教育上取得“零”的突破,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
对乡卫生院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增加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将松树村卫生室改扩建为乡卫生分院,有效缓解了医疗卫生条件差与患者优质医疗需求的矛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2、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全乡人均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力度,参保率为52%;完成农村老年公寓建设。
根据农村低保和两项制度衔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民政低保摸底,建立贫困台账,并对1170户贫困户2641人进行挂牌管理,形成扶贫工作的良好机制。
(四)农村能人示范带动工程和劳务经济效果明显。
1、能人示范带动工程。
分别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经果林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支持60个产业示范带动项目,充分发挥能人创业带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全乡产业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特”的要求,在10个村分别创建1个党建示范服务基地,开展“一村一基地”创建活动,以基地建设为龙头,吸引群众参加基地创建,形成基地带动,统筹发展的格局。
2、发展劳务经济。
完成100名干部培训,完成农村转移培训600人,与地区复烤厂结成帮扶对子,输送季节性用工200人次,完成了50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
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次,实现劳务经济创收2000万元。
三、实施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一)以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构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基层战斗堡垒。
按照“三有三化六优先”工作思路,加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从配备发展型干部和发展型班子上下功夫,强化干部的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完善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引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三有”:即把年轻能人吸收进党组织,重点发展有致富本领、有群众威信、有工作能力的三类人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二是“三化”:即基层党组织强调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
吸收发展年轻、有知识、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加入党组织,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三是“六优先”:即优先培养种养殖大户、工商大户、能工巧匠;优先发展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优先发展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优秀分子;优先发展勤劳致富、文明诚信的年轻女能人、女强人;优先发展工作能力强的非党村干部;优先发展多年没发展党员和党员年龄老化的基层党组织。
通过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活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三大机制”,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1、集团帮扶。
地委书记秦如培带头联系帮扶星宿乡,地委办、地区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住建局、危改办、发改委、扶贫办、新农办、畜牧水产局、农委、科技局、教育局、广电局卫生局、文体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委宣传部、地委组织部、地区复烤厂、地委政研室等组成集团帮扶。
县委书记卢林挂任星宿乡松树村第一支部书记,县委办及对应的相关单位联合帮扶,形成了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帮扶的格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空前。
2、整乡推进。
在全乡实施六大工程,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社会事业、劳务经济、农村能人示范、社会创新等,实现完全覆盖。
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和发展现状,制定扶贫开发重点,探索出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模式,将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农户家中,实行责任包保,实现整乡推进,共同发展。
3、融资模式。
为切实推进各项目建设,星宿乡创新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公共项目建设,激活资本运作市场;加强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协调,引导农户贷款,投入产业发展。
如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采用BT模式引进装饰公司参与建设,资金分三年付清,第一年付60%,第二、三年各付20%,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三)探索扶贫创新“五种模式”,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
1、产业化扶贫模式。
从生态畜牧业、特色农业、中药材产业和特色经果林等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劳务经济推动模式。
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力度,拓展劳务市场领域,切实加快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3、非农产业助推模式。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升特色小城镇的服务功能,鼓励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开发。
加大油杉河景区旅游业开发力度,实现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扶贫开发深度和广度明显加强。
4、农村能人带动模式。
大力扶持产业带头人和示范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政策扶持+基地建设+能人示范+农户”等模式,鼓励能人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积极培育示范产业和党建示范服务基地。
5、社会事业全覆盖模式。
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农村养老保险,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对低收入人群加大保障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村庄面貌大有改观。
四、几点启示(一)以集团帮扶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开放的和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通过实施集团帮扶,有效整合资源,在扶贫开发上集中力量,下大力气,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多部门参与,打造高规格扶贫开发平台。
以地委领导联系、县委领导挂帮、地直相关部门和县直对应部门参与,形成大集团大帮扶的高规格扶贫开发平台,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和资源整合。
二是强化了部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各帮扶部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提升了部门参与基层工作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