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观点评测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如果积累的资金不进行有收益的运营,便会遭遇贬值风险。
因此,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入市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入市投资市场积极影响
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如下几点:
1.社保基金入市为证券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社保基金可以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所需的发展资金。
英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社保基金特别是养老基金功不可没。
1995年美国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率为96.59%。
到2000年,这一比率达到153.68%。
美国养老基金的资产总值也从4.8万亿美元增长到11.52万亿美元,其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市值占到整个股票市场市值的23.2%,是证券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根据欧洲退休联盟1993年的统计数据,英国养老保险基金对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持有率高达34.2%,也是证券市场上的一只举足轻重的力量。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证券化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2.社保基金入市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社保基金历来被公认为最具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具有
监督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和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英美等国养老基金出现了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趋势。
这是因为,一方面,养老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而获得更高收益;另一方面,养老基金较大的投资规模决定了当其因所投资公司业绩不佳而卖出
股票时,股价必然会大幅下跌,加大投资损失。
在我国,由于股权分割和国有股“一股独大”,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作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有能力通过拥有足够的投票权对经理人员施加压力,形成有效的股权制衡,甚至可以通过代理权竞争和接管来罢免经理人员。
推动社保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并促使其参与公司治理,可以显著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3.社保基金入市有助于催熟价值型投资理念
我国股市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投机气氛浓厚,短期投资评价理念仍是当前投资者的主导行为模式。
2002年我国股市平均换手率超过200%,整个市场表现出投机性强的特点,这一状况不利于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由于社保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其投资运作应在充分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保值增值。
目前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的6家基金公司已将社保基金的投资对象限定在
那些业绩比较稳定、股票流动性较大而股价波幅较小的蓝筹股上。
社保基金注重组合投资和风险控制,其追求理性和稳健的投资策略将对众多中小投资者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有助于我国证券市
场投资绩优股、重视上市公司分红、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型投资理念的形成,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4.社保基金入市将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创新步伐
社保基金作为一个“航母”级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并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积,其规模经济的要求,将会促进证券市场深层次的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养老基金运作安全性原则要求我国证券市场中必须建立一套避险机制,这需要引入股指期货、期权、认股权证等对冲避险工具来降低系统风险。
同时,为使社保基金获得低成本的避险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一大批不同收益和风险组合的金融工具,包括一些稳健型基金品种也将不断涌现,这将会大大促进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
有助于满足社保基金大规模交易的要求、降低机构投资者交易成本以及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做市商制度、大宗交易机制等交易制度的引入和完善也将进一步提速。
5、促进基金运作水平提高
社保基金首批入市资金采用委托六家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的方式间接入市,将促进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专业化运作水平的提高。
首先,由于安全性始终是社保基金投资过程的第一目标,受托基金公司将受到来自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更严格的监督。
这种一对一的直接监控比一般的公募基金投资所接受的社会间接监控要严格得多。
投资过程的严格监督以及投资信息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高度透明都使得基金
公司投资必须遵循更加专业化的原则,提高对行情把握和个股选择的准确度,完善市场风险防范手段,提高应对市场突变情况的能力。
其
次,社保基金定期对受托基金公司的考核、相应的盈利目标以及潜在的同业竞争对手都会给受托基金公司带来努力提高收益率的外部压力。
受托投资管理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对社保基金业务的后续拓展,而且关系到自身的形象,进而也会对自身的公募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产生影响。
市场化运作的环境将有助于受托基金公司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长期性的前提下,为追求一定的盈利目标,在操作策略上更为积极进取。
最后,对于暂时未能成为受托投资管理社保基金的基金公司以及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这就使得证券公司等非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未雨绸缪,苦练内功,建立起科学、专业化的投资体系,留下良好的业绩记录,以便在未来可能参与竞争成为受托管理社保基金的角逐中胜出。
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能给市场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但不能指望它解决股市的具体问题,如信息造假、内幕交易、退市制度不健全、分红制度存在缺陷等方面的问题,还是要靠制度、规则来解决,靠加强和完善监管来规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将从2016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
例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营,应当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原则,在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种类及其比例幅度内合理配置资产。
一直备受关注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股市问题,在《条例》中得到了正式明确。
相关专家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条例的颁布,将成为提振股市的一剂良药。
截至去年底,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已达15085.92
亿元,即便按20%的比例投资股市,也可达到3000亿元。
而且,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每年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投资股市的基金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自然会成为股市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通道之一。
社会保障基金不是平准基金,也不是一般的投资基金,投资股市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它的安全性,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作用,《条例》也不会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人提出那么苛刻的条件。
《条例》明确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违反相关规定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暂停或者撤销有关从业资格,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人来说,在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过程中,必须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自然,在投资过程中,对入市时机的把握、投资的重点、股票的选择等,就必须相当慎重,而不会冒很大的风险。
确立价值投资理念,注重长期投资,无疑是提高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安全性最为重要的方面。
不过,就当下中国股市而言,似乎尚未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等投资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真正形成。
更多情况下,投资者还热衷于投机,热衷于打听内幕消息,热衷于跟风炒作。
结果,
使股市的秩序受到了很大影响,也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等真正需要利用价值投资理念投资的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安全和风险的要求很高,倒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
要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投资机构就必须确立价值投资理念,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佳、有成长空间的企业,而不是像散户、游资那样跟风炒作,逐渐会对其他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他们也慢慢地确立价值投资理念。
那些试图通过短期炒作获取巨额利益的投资者,则会在市场的不断规范中,难有立足之地。
对企业来说,由于投资者更加关注业绩好、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企业了,那些劣币企业,就会在投资者的冷落中自动退出市场,从而使股市形成良性循环。
这也正是中国股市最稀缺、最急需注入的因子。
对社会保障基金即将入市,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投资者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保障基金是能够用来强身健体的,但不能指望用来治病;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能给市场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可以让投资者充满更多期待,但不能指望它解决股市的具体问题,如信息造假、内幕交易、退市制度不健全、分红制度存在缺陷等方面的问题,还是要靠制度、规则来解决,靠加强和完善监管来规范。
对社会保障基金入市,包括对将来的社会保险基金入市,都不能将其当作“救命稻草”。
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都不可能扮演股市维稳的角色,不
可能冒着风险进入市场,而只能力保盈利和增值,最差的结果,也要保证本金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