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广播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趋向

我国广播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趋向

我国广播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趋向摘要:我国广播评论节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本文从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三方面来探讨其变化及发展趋向。

关键词:广播评论节目;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61-01
一、回顾历史:我国广播评论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台是没有自己评论的。

1946年6月,新华社开办广播评论节目,这标志着我国广播评论节目的产生。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播评论多数都直接取自于“两报一刊”的社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评论开始注重其个性特色,在“自己走路”的口号下,“本台评论”开始出现。

80年代初,广播电台开始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评论队伍和评论员,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1980年9月中央台组建了评论组,作为第一个正式的评论写作班子,这标志着我国广播评论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988年,广播评论开始“走自己的路”,展现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1994年10月,中央台《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是其最具标志性的节目。

二、立足当下:我国广播评论的发展现状
(一)评论样式日益丰富
目前的广播评论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传统形式外,主要有
以下几种:
1、谈话体评论。

由两位主持人,或主持人邀请嘉宾来到直播间,就某一新闻事件确定一个讨论话题。

几位评论者就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经验经历和职业特长等发表看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给听众提供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角度。

例如:《新闻正反方》每一期会请来两位嘉宾,就某一话题辩证的讨论,使听众能够同时参考两个视角,一分为二的看事物。

2、戏剧化的评论。

它充分发挥了广播评论诉诸声音的优势,采用虚拟场景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人物设身处地的去谈论一件事,给听众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使评论更生动、更在理、更有说服力。

保定人民广播电台的《老保定一家》就是这样的评论样式。

3、多方互动型评论。

众多媒体大行其道,无数信息如洪流滚滚而来。

广播评论的传播方式由单项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许多评论类节目开始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同听众互动起来。

较早出现的是“call in”的方式,听众直接将电话打入直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手机短信,微博等多种渠道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主持人一起探讨相关问题。

(二)媒介融合影响深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崛起慢慢地抢占着广播的地盘,广播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正在积极参与媒介融合,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继续发展和壮大自身。

以中国之声为例,在互联网上中国
之声拥有自己的主页和微博。

节目可以在网上同步收听或点播。

在评论方面,评论员专栏,观察员名单,中广独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条目都在主页很醒目的位置。

主页上还设有网友评论,调查投票等听众参与性的专栏。

广播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将诉诸听觉的广播变得可视化,克服了广播转瞬即逝的缺点,扩展了受众接触广播和表达观点的渠道。

三、展望未来:我国广播评论的发展趋向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不断被强调的公认的广播评论的基本特点。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使评论更加适合广播,使广播因评论更加精彩。

一个微小的细节上的改进,都可能使整个广播评论领域向前迈进一大步。

(一)在导向中畅所欲言
广播评论应该利用自己的喉舌地位,引导舆论。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电台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广大听众的需要。

广播评论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颁布的新政策,要有很强的敏感度,针对这些事件事实作深入浅出的解读。

使听众有清醒的认识,以便在其相关的生产生活中做出决策。

(二)在个性中打造品牌
广播评论要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家的报道。

从媒体竞争的角度考量,没有自己独特个性和亮点的评论节目,很容易被淹没在众多节目当中,不可能从样式繁多的广播节目中脱颖而出,
吸引耳朵。

所以,只有树立个性,打造品牌才能让自己更加掷地有声。

另外,评论者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以及讲话的语音语调也会成为节目的一个特色,而被其“粉丝”称道。

(三)在关注中贴近听众
广播评论在树立自己品牌和塑造自身个性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贴近听众的实际生活及切身感受。

不然就成了讲空话,自说自话。

首先,需要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

阐述与听众休戚相关的问题,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说理。

另外,要善于捕捉听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

只有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 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 及时为其排疑解难, 才能引起听众共鸣。

参考文献:
[1]李蓉.广播评论——广播的新蓝海[j].中国广播,2009(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