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的解释方法及其适用原则【摘要】在司法实践中,目的解释方法作为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被广泛应用。
因其在解释法律时以法律规范的目的作为判断标准,故可以克服法律形式主义中墨守法律条文含义的局限;另一方面,目的解释又因其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特征,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可能在解释中受到威胁,因而必须明确目的解释的适用原则,有条件地运用目的解释方法。
【关键词】法律解释;目的解释;适用原则;限制方法一、目的解释方法概述在司法裁判的实践过程当中,法律解释一直是审判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法律的本性,亦即法律条文是由语言写成的,而语言文字本身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便决定了有必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其二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也导致了某些法律规定需要通过解释才能够予以适用。
审判者在运用三段论的方法进行裁判时,首先要找到相关的法律规定,确定逻辑推论的大前提,进而通过法律解释来确定法条的适用范围、内容、意义、构成要件以及效果,明确了这些之后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裁判。
在整个法律解释方法的体系当中,目的解释方法一直以来被当作最具权威的解释方法,当对某一法律条款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时,目的解释方法也常被用来作为协调分歧的首选方法。
我们知道,法律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律制定在先,法律适用在后,也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各种人文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样就会使原有的法律规范在许多时候无法适应新的现实状况,而目的解释就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解释方法。
所谓目的解释,是指根据法律规范的目的来阐释法律的含义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
也就是说,关于某个法律条文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解释,各有其理由,在选择时就应以符合立法目的的为准。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指出,任何法律均有其立法目的,解释法律应以贯彻、实践此立法目的为其基本任务。
任何人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便是法律何以如此规定,其立法目的为何,还要深入探知法律规定的价值与目的取向是什么。
因为法律是人制定的行为规范,立法者制定法律并不是任意性的、无缘无故的,立法者的每一规定都有其意欲解决的利益冲突的价值判断,而目的解释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立法者的这一价值取向及内容所在。
如果解释者是以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为内容去探知法律规范的意旨,那么他所采用的就是目的解释方法。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与局限(一)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目的解释方法把法律规范的目的作为阐释和说明法律含义的依据,因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法律字面含义的束缚,修正形式主义法学的不足。
它可以使法律解释者依据法律规范的目的,快速排除各种不适当的解释,确定一种最佳的法律解释。
具体而言,目的解释具有以下功能:1、填补法律漏洞法律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尽管各个国家都有众多的部门法,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法律规范,但严峻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法律规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情况。
生活中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复杂的,永远不能为法律规则全部涵盖。
另一方面,法律是为人们未来行为设置的规范,具有滞后性,也会导致法律漏洞的出现。
此时,如果裁判者还一味拘泥于文义解释的话就会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也不利于法律的权威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而运用目的解释方法的话就能够起到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即“法官等法律人能确立符合正义的目的时,目的直接就成了法源,直接起漏洞补充的作用。
”2、消除条文的不确定性含义法律在制定时虽然已经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及立法者对语言驾驭能力的有限性或者某些疏忽,使得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法律就可能出现词不达意、歧义的情形,使某些法律条文具有不确定性。
而目的解释方法就可以帮助法官等解释者,使其依据法律的目的,从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一种适合本案的解释。
3、保证个案符合法律正义在少数情况下,法律虽有规定并且含义清楚,但由于某些案件十分特殊,严格适用的话将导致个案不公。
“法律常常在获得一般正义的同时丧失了个别正义。
”目的解释便是协调这种矛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严格的三段论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但其固定的形式理性可能与法律目的及法律外的其他目的发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要做出合理判断,平衡正义与法律的部分冲突,保障判决不背离法律的目的,也就是需要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来保障正义的最终实现。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局限1、目的解释中的目的难以确定因为目的解释方法是根据法律的目的对法律进行解释,而法律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法律的目的、立法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等。
对于某个具体案件而言,运用目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时,到底是以何种目的来作为判断的依据通常不太容易确定,而且不同的法官在进行解释时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目的来作为解释依据,这就导致目的解释中的目的难以统一和确定,进而影响实践中对于目的解释方法的具体操作。
2、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由于目的解释直接涉及和表述“目的”,而目的本身又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在运用目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法律时,可能会产生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这一不利后果。
目的解释所具有的灵活性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和其意义的固定性为代价的。
目的解释的存在,的确能够使法官不局限于成文法所固定下来的语言文字,但也正因如此,目的解释对法律规则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也有必要对其适用进行一定的限制。
3、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目的解释方法是依据法律的目的进行解释,而对于“目的”的判断是由法官作出的,所以目的解释方法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作出公正的裁判。
同时,不确定的目的成为了判决的依据,也导致目的解释方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无疑对法治的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也有必要对法官运用目的解释方法作出合理的限制。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原则(一)目的解释中目的的判断目的解释方法中的目的,通常意义上指的是立法目的。
关于在立法目的的争论中,一直以来都有主观目的论和客观目的论两种说法。
主观目的论认为:立法目的是指在立法过程中由立法机关成员所实际拥有的目的。
而客观目的论认为:立法机关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政治条件下负责制定法律的、理想意义上的合理立法者,这种理想立法者所应有的目的才是立法目的。
对主观目的论和客观目的论进行分析比较可发现,采取折中的观点较为妥当,即在实践中确定立法目的,可先用历史解释探寻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立法者的意图、立法目的、评价等,然后再根据法律解释追求的价值目标来适当确立法律的立法目的。
(二)适用目的解释的限制方法由前文的论述可知,目的解释虽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适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目的解释也存在诸多缺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进而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目的解释的适用作出合理的限制。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如果要对目的解释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进行有效的限制,依靠制度的力量是我们的首要选择,具体来说,限制目的解释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相互制衡的总体制度“如果法院致力于完善的民主政权,即法院遵循法治原则,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允许根据其他领域制定的规则做出各种判断,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权力是合法的。
”一个国家的各项权力应相互制衡,这一观点早已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接受,权力的总体制衡使得任何一种单一的权力在行使时都要受到其他权力的限制。
针对目的解释来说,立法者严格制定法律,为司法提供裁判的依据,这本身就是对司法权的直接限制,当然也能够形成对目的解释范围的限制。
所以在适用目的解释时,应严格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充分注意到立法对于司法的限制作用,对法官借助目的解释方法阐述法律予以必要的限制。
2、诉讼程序中的制度运行在当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当中,程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法治的精神就蕴含在程序正义之中。
针对目的解释而言,当事人及其律师等各方对于法律和事实的解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官的解释造成影响,亦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法官的司法裁判权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所以,法官在进行解释时就必须对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各种解释予以适当的考虑,如果当事人不能接受法官所进行的目的解释,当事人就可以运用诉讼权利使得诉讼程序继续进行,引发二审或再审程序。
二审和再审程序中,高级法院对于低级法院的审查也是目的解释在司法权力内部予以制约的机制。
所以说,诉讼制度的运行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整体,虽然法官的司法裁判权力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仍然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制约,也正是这种相互的压力和制约,才使得诉讼程序得以良好有序地运行,保持其一贯的中立性,而与直接确立规则和结果的实体规范不同。
3、司法权配套制度的间接作用虽然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结论的得出是直接借助司法权力,但是,很多与司法权相配套的制度也能够间接地对法官合理地、合法地进行法律解释(包括目的解释)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法官的人身保障机制,保证法官能够独立裁判,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意志对法律进行目的解释。
再如法官的准入和遴选制度,高标准的从业要求能够保证法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使之具有对法律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保证其在知识、智慧以及经验等方面高于一般社会大众的标准和素质,进而能够促进他们按照更符合法治精神的方式运用目的解释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目的解释方法是一个利弊都十分明显的法律解释方法,从积极方面来看,它可以填补法律漏洞、消除条文的不确定性含义、保证个案符合法律正义等;从消极方面来看,它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判决结果的可预测性下降,降低法律的确定性,还可能会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对其进行限制,才能真正合理发挥目的解释的功能。
而且各个限制因素之间还应当以一种和谐共进的态度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地指向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的解释方法的优势并克服其弊端。
参考文献:[1]蒋惠岭.目的解释法的理论及适用(上)[J].法律适用,2002(5):72[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2[3]杨仁寿.法学方向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3,202,169170[4]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的方法的追问[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龙世友.适用与限制——法律解释法中的目的解释法[J].政法学刊,2009,(2):36[6]陈慈阳.法律学,元照出版公司,2004,74[7]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2004,(5):12[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9]孙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M].金朝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